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一个古典美学范畴的文化考察

    韩 宁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8日   07 版)

        很显然,某种理论体系得以确立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范畴的丰厚程度。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完备也是如此。《论寄》作者认为,在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文学艺术的发生范畴与接受范畴之间,在文人情感激发与创作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性的范畴,这个范畴就是“寄”。“兴”之所以能贯彻于创造与接受,完成“感”的范畴向“会”的范畴的审美延伸,都有赖于“寄”的沟通。作为美学范畴的寄就是寻求适当的艺术或者非艺术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自我的关系机制,实现形式与审美感受的统一,在形式的有限之中,体验形式与主体关系带来的无限。寄是使得人生有依托附丽对象、使人生有意义的一种形式。

        《论寄》一书把“寄”当做独立的审美概念,分六章探讨了寄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寄的审美特征,寄与审美范型,寄与“意境论”的诞生,寄、气与“意境生成”,寄与“寄托”艺术手法。全书论述资料以文学艺术作品、古代文论艺论以及文人现实人生艺术经验为依托,视角贯通艺术和人生,是一种回归“人”、切入“人”的研究。作者认为,“寄”是一个涵盖了艺术生命追寻与艺术创作的古典美学范畴,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必然要有情感的沉浸,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寄与情相关,且安定心神,为中国古代文人修养情志、在时世迁变中确立自我超然独立的姿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因之,有了魏晋风流,有了兰亭雅集,有了陶渊明的寄情田园,有了李白的斗酒百篇……中国古代文人所展现的对生命有意义而又无功利的形式选择和形式创造,与“寄”息息相关。作者并未将对“寄”的研究囿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范畴,而是延展至于“寄”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的影响。此类研究在当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但是,对于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来说,无疑更有益处。

        《论寄》一书把“寄”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一个不可或缺的范畴加以提出,在文化层面上予以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使之得到足以确立的理由。“寄”,完全可以也应该被确立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不把握住“寄”这个范畴,也就难以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意蕴。

        《论寄》

        赵树功 詹福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