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电波传递民族情

    ——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60年

    作者: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7日 04版)

        曾记得,在那个信息闭塞的艰苦岁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外面世界唯一的也是最快的渠道。而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及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与时俱进,以其独特的优势,继续在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迎来了60岁华诞。60年对人生来说,已是一个沧桑老人,但是对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来说,却正值花样年华。在艰辛与努力中,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宣传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茁壮成长起来。如今,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语言广播覆盖近一半国土面积,逐渐发展成为传统广播、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民族语言传媒,不仅将文化和信息传递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耳朵里,更把爱心与希望的种子播撒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从白手起家到硕果累累

    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

        1950年5月22日,在中国广播史上是浓重的一笔——中央电台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藏语广播开始播音。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它的建设和发展,开播前,毛泽东主席就曾对中央电台藏语广播的内容及方针作出指示,周恩来总理则多次直接安排藏语广播的播出稿件。那个时候的西藏还没有解放,中央电台的藏语广播就像号角一般,不少上层人士从中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消除了疑虑,选择了光明的道路,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随后,1950年8月蒙古语广播开播,1956年7月朝鲜语广播开播,1956年12月维吾尔语广播开播,1971年5月哈萨克语广播开播,1998年8月民族广播在北京地区开播……渐渐地,一个个民族语言广播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枝桠,蒙、藏、维、哈、朝多语种比翼齐飞,各种节目内容充实起来,节目质量不断提高。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新工程”,又为中央电台民族广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000年12月,民族之声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八套节目民族语言广播频率,播出时间由过去的每天10小时延长到20小时。2009年3月1日,藏语节目单列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十一套节目藏语广播频率,每天播音18小时。中央电台民族广播逐渐走出了在一个频率大家庭里共同成长的孩提时代,开始独立闯荡世界。

        近日,中央电台民族广播更是喜事连连:维吾尔语广播频率即将开通;融蒙、藏、维、哈、朝、汉六种文字于一网的中国民族广播网即将上线;藏语广播将首次实现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同频播出,每天18个小时将多方言藏语节目传播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所有藏区……我们欣喜地看到,民族广播在朝着以广播为主、多媒体联动发展的民族语言传媒旗舰的发展道路上,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

    从传统广播到互联网络

    将拳拳深情传送给听众

        一个数字十分具有说服力——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依然有超过70%的少数民族听众经常收听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这种忠诚度可不是靠着国家电台的威望得来的,而是通过民族广播工作者处处为听众着想的敬业精神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在西藏,一说起中央电台藏语广播,藏族听众就脱口而出《空中信箱》栏目。由于内地西藏班里的藏族孩子离家到陌生的环境学习,让父母终日牵挂,不能安心。于是,中央电台藏语广播就想出了一个创意,派记者深入各地学校录制藏族学生的家信,并在节目播送前给家长去信预告节目时间,还奉上学生与记者的合影照片。如此体贴入微的做法,使栏目1995年开播时一炮而红,十多年间一万多封有声家信通过电波载着真情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听众。

        “很多城里人奇怪我怎么知道的东西比他们还要深入,这是《论坛》的功劳啊!”一位哈萨克族听众的来信将《论坛》栏目拉进了我们的视野。这个2004年由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共同开办的新闻专题栏目,专门深入解读各种政策发布、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已经成为民族广播的明星栏目。

        “报道新闻”是民族广播最重要的职责。相对于民族语言广播开办之初,只有翻译没有记者的状况,如今民族广播队伍的专业素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采、编、译、播、主持、制作、电脑网络,他们样样精通,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翻译日常各种国内外新闻稿件,还策划制作各种新闻专题,直至对重大新闻进行同步直播,民族广播节目时效性不断加强,节目的形态日新月异。

        在传统广播领域不断推进的同时,民族广播还把探索的触角延伸到了互联网上。2001年创建的中国广播网民族分网一上线,点击率就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据统计,仅2008年4月1日至6月4日,民族分网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中共播发消息864篇,累计43万字。2008年两会,中央电台的蒙、藏、维、哈、朝五种语言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参与了网上直播,为两会新闻报道增添了一抹绮丽的亮色,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特色鲜明的新闻媒体。

    从日常生活到突发事件

    拉近各族人民心灵距离

        “早晨醒来,我听中央电台藏语广播,就像喝酥油茶一样,已经成了习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的听众旺堆说。在无数个大雪封山的日子,也是中央电台的民族广播,让他了解到了中央的精神。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的边疆地区,不受地域交通限制的广播,就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好途径。

        在民族广播中,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自己的母语及时、准确地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了解国内国际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成为反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武器。日喀则江孜县听众达珍2008年的一封来信让人印象深刻:“我通过广播,了解了藏族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各种政策,也了解了拉萨‘3·14’事件的险恶用心,我现在在自家商店门口立了个大音箱,想让更多的藏族同胞收听中央电台的藏语广播,让他们也从中受益。”

        不只是日常生活,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中央电台民族广播也发挥了特殊媒体的特殊作用。玉树地震发生后,从4月17日17时起,藏语广播每天增加了8个小时的康巴方言节目。灾区的藏族同胞纷纷表示:“玉树响起了康巴方言广播,让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了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和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同胞对我们地震灾区的关怀和援助,心里踏实了许多。”2010年年初,新疆、内蒙古等边疆民族地区遭受了一场60年不遇的强降雪灾害。在这个关键时刻,民族广播反应迅速,及时派记者或与相关地区电台记者连线,对灾情进行常规报道同时,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三种语言节目中还推出特别报道,向灾区群众提供有关信息和知识服务,为他们克服困难、进行自救、增强信心、恢复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民族广播的苦心经营也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一个个各民族相亲相爱的美丽场景让人感动。“这是我们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灾难,我们伸出友爱之手责无旁贷。”“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远在天山脚下的哈萨克族群众通过中央电台哈语广播得知了消息后,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有一位哈萨克族老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在家里煮了60个鸡蛋送到了义务无偿献血点,给现场献血的人们吃。这些只是民族广播发展过程中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小小缩影,民族广播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空中丝带,不断拉近着各族人民心灵的距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