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第一次去西部支教到现在,已然十年。冯艾,是个“老牌”志愿者了。这个长在北京、学在上海的都市女孩,两次中断学业,赴宁夏和云南贫困地区支教。后来,她又参加中国首批赴非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远赴埃塞俄比亚,成为“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
曾是许多青年人的偶像,如今担任着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冯艾从未褪去一个志愿者的底色。
冯艾的自愿者情结自小深种。她告诉记者:“影响我最深的,是小学。那时我就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尊师爱幼、助人为乐’,这二十字方针铭刻在心。到了初中,一部电影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叫《凤凰琴》,里面讲述了一名师范毕业的女孩为了她爱的孩子们而选择永远留在乡村。这些细枝末节,慢慢在内心沉淀,不知不觉影响我此后的人生选择。”
志愿服务中,有不少艰苦的经历,比如在宁夏支教,睡觉时老鼠就在枕头边上;在埃塞俄比亚,有一次睡梦中感觉脑门上冰凉凉的,用手一摸,原来是一条虫……但在冯艾看来,志愿服务的收获永远大于付出:“我们的志愿服务对当地的改变很小,而这种经历对我们自身的改变是巨大的。比如,第一次去宁夏支教的时候,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一心想把学生培养上大学。现在的我,理想主义情怀依然会有,但也现实很多,或者说更切合实际。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最重要的在于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观念的改变,对他们的下一代都是有益的。”
去年11月,冯艾做了母亲。然而,世博重任当前,她连产假都没休完,就又投入到工作岗位上。她说:“在复旦团委几个分管世博志愿者工作的副书记中,我的活儿是最轻的。”事实上,冯艾承担的也是一副重担。从试运行到世博开幕和“北京活动周”,已经先后有两批志愿者从北京奔赴世博。冯艾带领着8位复旦志愿者,帮着北京来的朋友准备寝室、熟悉环境、分发服装、接站送站、预订回程火车票,充分的保障为他们营造了家的感觉。
与此同时,他们也和北京志愿者一样,需要在北京馆、宝钢大舞台和花车巡游的现场为游客服务,可以说“每天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都在进行服务”。
冯艾自己是“70后”,打交道最多的是“80后”,而如今和她一起相处的同学、志愿者们大多又都是“90后”了,冯艾把自己的感悟掏给他们:志愿服务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为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为博得大家的嘉奖;志愿服务完全靠自觉自愿,我们无法和别人比较,所以要先学会自我要求。保证三个不变:生活习惯不能变,学习习惯不能变,工作习惯不能变。做个内心强大的人。这样,你就能做好自愿服务。
(本报通讯员 胡曦露 本报记者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