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心浮气躁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

    ——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等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6日   04 版)

        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国内一流大学怎样才能成功打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阵”?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记者:众所周知,“钱学森之问”一直拷问着我国教育改革模式,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人们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盼。作为国家一流大学,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怎样的?

        洪银兴: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和确立了“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质量”提高而非“数量”增长,强调“内涵”提升而非“外延”扩张,强调“软件”改进而非“硬件”加强。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南京大学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抓手和突破口,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方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去年,学校召开第9次党代会,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明确了“两步走”规划,第一步是首先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二步是到2022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强调了一流大学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正确处理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平稳发展与较快发展的关系,坚定了南大人创建一流大学的决心。如今,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下面就是全力以赴向第二个目标冲刺。

        记者:过去的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和并校,建起了一座座繁华气派的大学城,但却始终没有创建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条路如此“道阻且长”,南京大学如何走向纵深?

        洪银兴:十余年来,南大已开展过四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2006年,南大对本科生教育实施“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独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三”是指学校把本科四年的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即通识教育、专业化培养和多元化培养这三个阶段;第二个“三”主要针对多元化培养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需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专业化培养方向,一部分愿意继续沿着本专业学习和深造的的学生进入到这个方向学习;第二个方向是复合人才培养方向,另外一部分想跨专业学习的学生,学校可以让他去其他院系、其他专业去学习。第三个方向是创新就业方向,对于那部分想直接走向就业创业岗位的学生,学校将准备一整套课程为他们今后创业、就业做好准备。可以说,“三三制”如一池春水搅和了原本固化的本科教育,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着菜谱“点菜”。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学校推行“大师+团队”模式,鼓励学术大师带领优秀教师,成立创新团队,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学术研究。目前,全校30多位院士级老师带领各自的团队,培养锻炼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中一部分人才已成为国家“863”、“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而根据美国科技情报所公布的指标,我校有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其中化学学科名列世界前100位以内。

        一流的大学必须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必须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近年来,我校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学科。南京大学成立的江苏发展研究院,不定期举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26期。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还与南京市合作建设南京大学—鼓楼科技园,与苏州、扬州等13个市建设政产研合作平台,探索形成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展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记者:今年10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造访南京大学,并被授予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内一流大学要想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在国际化办学之路上似乎必须有新突破。

        洪银兴:南京大学是目前中国国际合作交流最活跃的高校之一,已经和境外2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个赴海外创办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南京大学已成为赴境外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先行者。目前,新加坡工商管理硕士、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硕士、马来西亚中国哲学硕士、东南亚英语翻译硕士等项目都已顺利实施,并取得丰硕成果。今年七月,南京大学组织由学术带头人、学生民乐团和杰出校友组成的近百人的访问团出访欧洲,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成功举办“欧洲南京大学周”,成为第一个走进欧洲开展学校形象推广活动的中国名校。

        记者:社会上一方面呼吁大学“走出象牙塔”,一方面又对大学校园的实用主义、过度功利化深恶痛绝,说“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在南京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国家、民族中有自己的担当?

        洪银兴: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有效配置资源、激发人们锐意进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过,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这个最终目标,当他在社会上做一切事情时都要首先想到这个目标。当前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信仰的重建、心灵的净化、公平的诉求,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引领。而这一点对南京大学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传统。

        早在1906年,“清道人”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就为南京大学定下了“嚼得草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质朴简约的语句,蕴含着深刻的意味。穿越悠长的岁月,一代代南大人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草根”的深沉襟怀;抬起头更拥有“做得大事”的大气抱负。1978年,在中国面临又一次重大转折之时,我校一位教师为主要作者,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推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起了重要作用。新的时代条件下,“嚼得草根,做得大事”的大学精神得到更有力的彰显。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才会有匡亚明老校长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穷20年之功,出版面世,才会有闵乃本院士领先的创新团队“19年磨一剑”,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