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已有70年办学历史的绵阳师范学院只是一所普通地方高校,“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却是这所地方高校的大志向。
那么,如何开创新局?几番摸索、不断完善,最终,绵阳师范学院在创新教育上找到了答案,在国内地方高校这个层面,做出了有代表性的尝试。
确定理念让教育出新
近年来,该校共立项学生科研课题935项,结题863项,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原创作品2000余篇(部)。截至2009年,学院在校生共成功申报国家专利229项。该校学生杜贤良、罗华还因突出的创新成绩分获四川省第六、七届“十佳青年学生”称号;罗隆诚同学荣获绵阳市首届市长创新奖。
其实,自2002年升本以来,该校就把“探索育人新模式、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已是学校全力打造的办学三大模式之一。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变学生为学习和研究的主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自我发展。
搭建平台让学生创新
2003年9月,该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奖。每年由学校提供学生科研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学研究,并在学生活动经费中单列创新活动经费一项,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学校还聘请专家组成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评议组,审核项目可行性,对项目进行检查、评价、验收、评奖。
2004年5月,学校率先在四川省高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学校科协下设大学生科学技术分会和大学生自主创新中心,专门负责学生校外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在绵阳东辰学校、北川中学等学校建立了四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指导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这种形式受到了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好评。同时,学校与北川中学开展的“大手拉小手”震后共创美好未来活动荣获了四川省大学生实践活动一等奖。
2005年—2006年,学校相继建成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专利事务指导站、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院,配备了机械制作、电脑及程序开发、硬件检测、多媒体、电脑绘图设计及其他相关辅助设备,专职教师负责指导,为学生专利的申报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孜孜探究让成绩更新
2006年,该校将创新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设立“创新学分”,并与学生毕业挂钩,通过提高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这些办法,把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转向多样化,从单向传授转向个性多样化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催发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实践能力。
2008年4月,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正式落户该校;200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工作室”;9月,绵阳师范学院率先建立了创新学院,为学校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9年3月,学校依托创新学院成立了28个“模拟公司”,学生得到更加直观的创新体验。
2010年4月21日至24日,该校作为唯一一支中国高校代表队参加了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夺得大学组冠军。
探索带来了成绩,探索还没有停止。
学校的又一次创新是:全校范围开设《创新学》、《创造学》公共必修课程。
目的还是那个——用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编者按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界无人不知,但如何落实创新,却绝不简单。
我们在这里陆续编发一组小文章,把一所知名度不高的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之举,清晰地展示给大家,就是想以此来启发更多的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就。毕竟,创新不只是名校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