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历时半年的首届“唱响永川”红歌合唱节,在优美的旋律中圆满结束。由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和大中小学生“同台竞技”的城乡文化活动,却仍然高潮迭起,永不落幕。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确定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人格化”的文化发展思路。“我们正在建设现代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而文化是我们最强大的发展引擎。”永川区委书记胡际权希望通过建设“求知、尚美、怡乐”的“文化永川”,让人们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城市在“学习”中发展文化
“城校互动”的“永川模式”,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第四种模式。
2004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教委和永川区共同建设重庆职业教育基地。永川区随即确定了“城市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发展为依托”的发展思路,报经国务院审批的大城市建设规划确定了永川城的四大职能,发展职业教育位居榜首。
永川的大城市规划中专门为职教留出了发展空间,政府对职业院校唯一的要求,是与城市建设保持一致。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和实训场所,都要向居民开放,方便他们旅游休憩和就近参加学习培训;城市的体育馆、文化中心和休闲广场,也要免费为职业院校开放。“城校互动”使城市建设和职校布局融为一体,在星罗棋布的30所职业院校周围,无一例外地形成了区域文化、体育、餐饮和商贸中心。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文化的翅膀。为使追求新知、投身创造的永川文化蔚然成风,永川区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免费中职教育,努力使全区所有新增劳动力成为至少掌握一项技能的技术人才。区财政还掏钱鼓励职教学生考技术等级和专业资格证书。学生不管拿多少个证,区财政都承担80%的费用。劳务部门和本人都只需承担五分之一的费用,其余由区财政补贴。在职教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务部门又吸收30所职业院校,牵头组建永川农民工培训集团,建立了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在茶山竹海中“种出”文化
2010年5月,第四届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举行。随着《十面埋伏》中绝美场景而名扬世界的永川茶山竹海,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及其配偶。希腊驻华大使塞德罗斯·耶奥卡凯罗斯说:“置身‘茶山竹海’,仿佛行走在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中。在竹海掩映下采茶,茶香弥漫竹林,茶和竹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映成趣,使我们领略到了一个更美好、更高雅的中国。”
茶与竹体现的是生活品格,展示的是修身文化。自森林工程实施以来,永川区以森林公园为主题,以茶竹文化为重点,把永川独有的龙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职教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森林永川的文化品位。同时依托茶山竹海风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举办以茶为主题的国际旅游节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形成融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茶竹文化体系。
森林文化建设突出了“山水永川、茶竹永川、生态永川”的独特风貌,“茶话古今,竹行天下”提升了永川的文化品位。第四届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吸引了300多名境外客商和专家。旅游节期间的签约资金达到5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超过200亿元。永川经济腾飞,由此插上了文化的翅膀。
“软”“硬”兼施繁荣城乡文化
“增强区域文化引领力和文化认同感,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途径。”永川区区长蒋又一说。
公共文体设施是城乡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2005年以来,永川先后建成了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可容纳近10万人的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棋院等大型文体设施也已陆续开工。随着人民广场、棠城公园等休闲文化广场相继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永川城区已有各种文化活动点近百处,几乎每晚都有秧歌队、舞蹈队、腰鼓队活跃在各处,参与人数近5万人。市区所有新建的生活小区,也都配套了社区文化活动室。十一五期间,永川所有乡镇都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全区209个村都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区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208个、农家书屋书刊外借点624个,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改制后成立的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共成立了18个农村电影放映队,负责每月给每个行政村放一场电影,每年给每所农村中小学放映6场电影。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永川先后设立了“文学艺术奖”、“新人新作奖”、“文艺人才德艺双馨奖”和“优秀文艺家协会奖”,每年投入20万元进行奖励。近年来,全区涌现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共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800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件。其中,儿童诗《让我们远行》获宋庆龄文学奖,舞蹈《我从山里来》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丰收奖,现代川剧《风雨女人路》被列入重庆市重点打造的舞台剧目,电视剧《东方梵高陈子庄》被列入重庆市重点打造的影视剧目。2010年,永川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中国书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