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天下之大事。”
如今,高铁以现代化的乘车环境,高铁精神和高铁文化的立体辐射,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着国民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道德认知与实践,促进了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提升品位。
走近高铁,如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人们会发现,世界和“我”,瞬间改变了模样。如今,在动车车厢高雅的生活空间,乘客大都是在看电脑、看杂志或休息,很少有吵吵闹闹、大声喧哗的,人们的形象和气质与快捷舒适的动车以及温馨自然的服务形成默契。
中国高铁,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交通格局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登乘崇尚文化、更新观念的高速列车,犹如踏上了“文化之旅”。
在中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千年不变的法则在悄然更新。中国高铁,可以为节约耕地和保护自然环境而架桥,可以为保持城区和自然景观的完整而修建城底、河底隧道。跨越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有五分之四以桥代路。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14条高铁以桥代路的比例在70%以上,每公里可节约土地44亩,仅一条京沪高铁节约土地就在万亩以上。
如果说高速铁路像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根根银线,那么从现在到未来3年,800多座现代化的高铁客站就是800多颗闪光的珍珠。它们又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星座,将华夏版图辉映得更加璀璨多姿。
无论线路、桥梁,还是车站、列车……高铁已成为现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了美的化身。据统计,来到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竟是为了参观和感受车站的文化氛围。
北京南站整体造型是由天坛变幻而来,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广州南站“芭蕉叶”的造型,体现了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武汉站外形如九只飞翔的黄鹤,寓意九省通衢……
一站一风景,一站一特色。独具匠心的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每一个车站都像雕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都像镶嵌于文明古国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著名诗人林莽说,崭新的高铁车站不是到达一个城市的终点,而是进入一个城市的起点。
现在的新客站,遵循“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满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工程。客运服务实现数字化,购票、引导、广播、查询、监控等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先进的环境和人文理念。
从车站到动车组,太阳能发电、自然光应用、列车震动与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等技术,让人们浸润在舒适温馨的“绿色”环境中。建筑结构、环境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正在把出行变成一种诱人的文化之旅。
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和造型的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的图案,都蕴涵着文化的新观念和美的新元素,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
过去的汽笛是尖利刺耳的,今天的风笛是幽雅含蓄的。
过去的钢轨大都是短轨,漫漫旅途被“哐当”、“哐当”的噪音铺满,现在的高速铁路,钢轨“天衣无缝”,动车轻快如飞。坐在动车车厢,犹如置身艺术长廊,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万里铁道万里林。银龙般的“和谐号”动车组在绿色长廊里穿行,连接起一座座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客站,成为承载、播撒现代文明的使者。
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必定孕育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和文化。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速铁路,辐射和散发出的文化蕴涵,正以神奇的力量进入社会机体和公众精神细胞的微小缝隙。
2010年的早春,在武汉的汉正街,粤语的声音多了起来。在长沙的岳麓山和橘子洲头,湖北和广东的旅游者多了起来……
高铁正在拓展人们的文化空间。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
随着高铁的发展,在大地上旅行,地域文化的地理界桩在人们的感觉中淡化。“遥远”和“漫长”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地域文化通过高速铁路互补、交融,衍生出新的内涵。
武广高铁促进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南粤文化兼收并蓄,郑西高铁推动中原文化与三秦文化繁荣兴旺,沪杭高铁更让海派文化与吴越文化“零距离”交融……
高铁的中国速度,催生文化融合,迸发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
19世纪,铁路在英国诞生,每家铁路公司都以格林尼治时间确定自己的火车时刻表,全体英国人从此有了统一的时间概念。今天,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高铁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促进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对话,推动着人们观念加速更新。
当中国速度、火车提速、动车组、和谐号等成了社会生活的流行语,人们对高铁已经从认知到接受,高铁进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了高铁,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丰饶。
住在天津西郊的张勇是一名来自西北贫困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曾在生活和事业上屡遭坎坷。每天早晨,他都会像等朋友一样,在工棚外凝望京津间飞奔的“和谐号”动车。他和工友说,“动车组就像身穿白色运动衣的小伙子,那么自信、那么潇洒。在人生的路上,我要像动车那样风雨无阻地向前跑。”
中国高铁在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正在成为文化艺术和美的象征。
在建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运营时速38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它的宏大气势和民族精神深深吸引了全国12位著名画家。他们采风创作的京沪高铁中国画长卷,将中国高铁揽入磅礴的山川图画,把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领先世界的科技文明展示给世人……
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国高铁。中国高铁故事,中国高铁奇迹,中国高铁精神,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艺术空间,催生出一朵又一朵文艺奇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更美的精神享受。
快过了风的翅膀,
一声声风笛嘹亮,
带着雷的轰鸣,电的闪光,
我们奔驰在新时代路上。
凝聚了百年期望,
满载着欢乐起航,
带着龙的智慧,龙的力量,
我们领跑着全世界的目光……
“高铁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为高铁而歌。”江苏徐州音乐人张景良和王守胜,在沪宁城际高铁开通后,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歌曲《中国速度》。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他们总是难抑心中的激动。
情自心生,歌以咏志。
中华民族是个从来不缺精神的民族。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这些令人自豪的中华民族精神。
今天,中国铁路人“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风,“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正在鼓舞越来越多的人,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前,共和国喜庆六十华诞的盛大阅兵式上,华丽的“和谐号”动车组形象地展示在四辆彩车上,在“交通成就”彩车上格外引人瞩目。
黄浦江畔,“和谐号”动车组形象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铁路馆的“主角”,它的亮丽身影还代表中国新形象“飞”进了中国国家馆。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集中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骄傲、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
中国高铁,流淌着文化之水的思想河流。
“风俗,天下之大事。”
如今,高铁以现代化的乘车环境,高铁精神和高铁文化的立体辐射,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着国民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道德认知与实践,促进了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提升品位。
走近高铁,如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人们会发现,世界和“我”,瞬间改变了模样。如今,在动车车厢高雅的生活空间,乘客大都是在看电脑、看杂志或休息,很少有吵吵闹闹、大声喧哗的,人们的形象和气质与快捷舒适的动车以及温馨自然的服务形成默契。
中国高铁,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交通格局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登乘崇尚文化、更新观念的高速列车,犹如踏上了“文化之旅”。
在中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千年不变的法则在悄然更新。中国高铁,可以为节约耕地和保护自然环境而架桥,可以为保持城区和自然景观的完整而修建城底、河底隧道。跨越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有五分之四以桥代路。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14条高铁以桥代路的比例在70%以上,每公里可节约土地44亩,仅一条京沪高铁节约土地就在万亩以上。
如果说高速铁路像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根根银线,那么从现在到未来3年,800多座现代化的高铁客站就是800多颗闪光的珍珠。它们又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星座,将华夏版图辉映得更加璀璨多姿。
无论线路、桥梁,还是车站、列车……高铁已成为现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了美的化身。据统计,来到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竟是为了参观和感受车站的文化氛围。
北京南站整体造型是由天坛变幻而来,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广州南站“芭蕉叶”的造型,体现了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武汉站外形如九只飞翔的黄鹤,寓意九省通衢……
一站一风景,一站一特色。独具匠心的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每一个车站都像雕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都像镶嵌于文明古国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著名诗人林莽说,崭新的高铁车站不是到达一个城市的终点,而是进入一个城市的起点。
现在的新客站,遵循“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满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工程。客运服务实现数字化,购票、引导、广播、查询、监控等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先进的环境和人文理念。
从车站到动车组,太阳能发电、自然光应用、列车震动与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等技术,让人们浸润在舒适温馨的“绿色”环境中。建筑结构、环境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正在把出行变成一种诱人的文化之旅。
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和造型的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的图案,都蕴涵着文化的新观念和美的新元素,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
过去的汽笛是尖利刺耳的,今天的风笛是幽雅含蓄的。
过去的钢轨大都是短轨,漫漫旅途被“哐当”、“哐当”的噪音铺满,现在的高速铁路,钢轨“天衣无缝”,动车轻快如飞。坐在动车车厢,犹如置身艺术长廊,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万里铁道万里林。银龙般的“和谐号”动车组在绿色长廊里穿行,连接起一座座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客站,成为承载、播撒现代文明的使者。
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必定孕育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和文化。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速铁路,辐射和散发出的文化蕴涵,正以神奇的力量进入社会机体和公众精神细胞的微小缝隙。
2010年的早春,在武汉的汉正街,粤语的声音多了起来。在长沙的岳麓山和橘子洲头,湖北和广东的旅游者多了起来……
高铁正在拓展人们的文化空间。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
随着高铁的发展,在大地上旅行,地域文化的地理界桩在人们的感觉中淡化。“遥远”和“漫长”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地域文化通过高速铁路互补、交融,衍生出新的内涵。
武广高铁促进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南粤文化兼收并蓄,郑西高铁推动中原文化与三秦文化繁荣兴旺,沪杭高铁更让海派文化与吴越文化“零距离”交融……
高铁的中国速度,催生文化融合,迸发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
19世纪,铁路在英国诞生,每家铁路公司都以格林尼治时间确定自己的火车时刻表,全体英国人从此有了统一的时间概念。今天,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高铁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促进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对话,推动着人们观念加速更新。
当中国速度、火车提速、动车组、和谐号等成了社会生活的流行语,人们对高铁已经从认知到接受,高铁进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了高铁,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丰饶。
住在天津西郊的张勇是一名来自西北贫困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曾在生活和事业上屡遭坎坷。每天早晨,他都会像等朋友一样,在工棚外凝望京津间飞奔的“和谐号”动车。他和工友说,“动车组就像身穿白色运动衣的小伙子,那么自信、那么潇洒。在人生的路上,我要像动车那样风雨无阻地向前跑。”
中国高铁在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正在成为文化艺术和美的象征。
在建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运营时速38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它的宏大气势和民族精神深深吸引了全国12位著名画家。他们采风创作的京沪高铁中国画长卷,将中国高铁揽入磅礴的山川图画,把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领先世界的科技文明展示给世人……
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国高铁。中国高铁故事,中国高铁奇迹,中国高铁精神,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艺术空间,催生出一朵又一朵文艺奇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更美的精神享受。
快过了风的翅膀,
一声声风笛嘹亮,
带着雷的轰鸣,电的闪光,
我们奔驰在新时代路上。
凝聚了百年期望,
满载着欢乐起航,
带着龙的智慧,龙的力量,
我们领跑着全世界的目光……
“高铁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为高铁而歌。”江苏徐州音乐人张景良和王守胜,在沪宁城际高铁开通后,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歌曲《中国速度》。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他们总是难抑心中的激动。
情自心生,歌以咏志。
中华民族是个从来不缺精神的民族。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这些令人自豪的中华民族精神。
今天,中国铁路人“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风,“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正在鼓舞越来越多的人,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前,共和国喜庆六十华诞的盛大阅兵式上,华丽的“和谐号”动车组形象地展示在四辆彩车上,在“交通成就”彩车上格外引人瞩目。
黄浦江畔,“和谐号”动车组形象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铁路馆的“主角”,它的亮丽身影还代表中国新形象“飞”进了中国国家馆。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集中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骄傲、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
中国高铁,流淌着文化之水的思想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