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10版)
    高铁带动经济新腾飞,股市全线飘红。(资料图片)

        交通基础设施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重要基础设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铁路”,“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发展高速铁路”。

        2010年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开幕。京津城际、武广、郑西等高速铁路成为大会的焦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南方沿海省市大批企业纷纷转型、裁员或关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增加铁路新项目的投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招妙棋。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列列高速动车组像一道道闪电,将华夏大地装扮得熠熠生辉。中国高铁像一位奔跑的巨人,有力地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引擎,高铁时代,正把中国带向一个崭新的时空……

        据不完全统计,全长546公里的石武高铁河南段建设直接投入人员5.4万人,其中80%以上为当地劳务工,站前工程需要使用的900万吨水泥、250万吨钢材、400万吨粉煤灰、4000万立方米砂石料,绝大部分来自河南,不但拉动了内需,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施工最紧张时期参战人员近15万,到场机械设备3万台(套),平均每天消耗钢筋1万多吨、水泥3.5万吨、混凝土11万立方,完成投资2亿元。

        经测算,高速铁路建设每投资1元,最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长10元经济效益。

        2008年,全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00亿元以上,同比增加1500亿元以上,增长86%;

        2009年,我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使用了2000万吨的钢材,1.2亿吨的水泥,创造了600万个就业岗位。

        2010年,全国铁路将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00多亿元。

        实践证明:高铁产业链是国家经济走向复苏的最大亮点。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而道路,成为传播文明的血管和神经。

        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监修的“秦直道”,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而且也是2000多年来沿途诸省区经济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

        西汉时期,驼队和商旅走出的“丝绸之路”,不但成为了世界级的东西大通道,而且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10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回荡,西部12个省市在激扬的鼓点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0年,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蓝图中,有兰渝、贵广、南广、成贵、兰新二线等一大批铁路重点工程正在快马加鞭地建设。按照规划,西部铁路建设投资占铁路建设总投资50%以上,到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随着大开发的铿锵足音,中国西部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条条高铁像道道彩虹舞动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的西部,正在成为一片世界瞩目的热土。

        修建一条铁路,带动一方经济。

        高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带动了整个市场和机械、冶金、建筑、电力、信息等产业开发研究,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拉动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描绘着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投入运营的高铁加速发达地区产品、信息、资金、人才、技术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像一只有形的大手,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经济优势,消除着地域、城乡、收入的差别。这真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北京和天津虽然近在咫尺,但昔日由于交通不畅,无奈地上演了多年的“双城记”。如今,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缩短了两地时空距离,使两座直辖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更多的资源置于同一个平台,实现了便捷交流和共享,形成了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两年多来,北京与天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房地产、物流、旅游、餐饮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加快了京津两地同城化的脚步。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狂涛巨浪中,京津城际铁路成为引领环渤海经济圈高速发展的缆绳。这条高铁开通以来,仅2008年对天津市旅游业增长率的贡献就达35%,京津两地GDP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武广高铁开通后,促进“珠三角”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现代工业快速转化,“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优势互补,有力促进了鄂湘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良禽择木栖,筑巢引凤来。

        广东东莞台达电子、深圳高斯贝尔数码公司落户湖南郴州;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40亿元人民币,成立了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长城电脑与湖南长城信息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湖南地区联合创建新的计算机生产基地。

        沪杭高铁开通后,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投资洽商会上,杭州41个经济互助项目现场签约,引进内资115.7亿元、外资3.45亿美元。

        经济圈的辐射半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是否发达。高铁构成的交通圈,形成了强劲的冲击波,像层层涌动的波涛,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激荡着更多城镇和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紧密统一的经济圈带来的综合和长远效益,已经难以用数字估量。

        在建的京沪高铁像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它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舞动在“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

        据初步测算,京沪高铁建成后,可使沿线省市GDP增长19%至21%。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GDP占全国40%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奏响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华彩乐章。

        在中国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高速铁路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函谷古道是中原腹地进入关中的要冲,自古有“不过函谷关,难以进长安”的喟叹,灵宝市就处在函谷古道上。

        灵宝的芦笋和苹果品优价廉,多年来却藏在深山人不知。自从郑西高铁通到这里,几家知名企业慕名而来,在灵宝西阎乡投资兴办了芦笋和苹果浓缩果汁加工厂,让灵宝的芦笋和苹果像甘泉般“流”出函谷关。

        西阎乡党委书记狄玉华说:“有了高铁,将来我们这里一定会变成一个现代化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小城市,成为河南连接陕西的一个人流、物流聚集区。”村民们说:“俺们这儿有了高铁才有了今天,往后俺们这儿就是大城市了。” 

        如今,西阎乡已被灵宝市规划为城市副中心,不但修建了长途汽车站、公交车站、超市,而且规划了商业区、文化生活区、物流区和工业加工区。

        如果说灵宝的山乡巨变,是高铁拉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在高铁的带动下,必将描绘出一幅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生活小康的和谐画卷。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必然要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工业革命让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的大变迁,促进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转型,引领人类走进信息时代。

        高铁时代开启的铁路革命,不是一场普通意义的变革,而是一次无须动员就广泛带动起来的新的产业革命。

        可以自豪地说,站在区域看高铁,它是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火车头;站在全国看高铁,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火车头;站在世界看高铁,它是引领中国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火车头。

        “瓶颈”,这个中国铁路背负了几十年的包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它的沉重。一票难求,一车难求,铁路客货运输全面紧张。今天,高铁来了,这一切正在悄悄改变。看得见的,是人们坐上“和谐号”的张张笑脸,是既有线上增开货车的列列长龙。高铁,带来客货运输能力的全面提升。

        2004年的夏天,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季节。

        烈日炙烤着大地,气温持续地攀升,电负荷的箭头一次次跃过红线。然而,一大批电厂却嗷嗷待哺,电煤成了那个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部分电厂存煤骤降至警戒线以下,有的电厂“粮食”仅够“吃”两天。一些城市拉闸限电已成为一种无奈之举。

        一年又一年迎峰度夏,一次又一次抢运电煤,在全国昼夜不停奔跑着的3万余列货物列车中,有一半儿列车装的都是煤。纵然铁路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暂缓燃“煤”之急。

        目前,铁路把90%以上的运力用于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上,全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以及冶炼物资是由铁路运输的。而这几乎是铁路在既有能力发挥到最大极限的运量。

        中国铁路以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居世界第一。可是,面对与日俱增的货运需求,铁路运输只能满足三分之一。春运期间更有极端的停货保客,使铁路货运雪上加霜。

        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铁开通后,不但满足了客运的需求,而且逐步实现客货分线,大大释放了既有铁路的货运能力。

        武钢集团物流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桥说:“武广高铁开通后,进出武钢的原材料产品运输通畅了,物流周转率提高了。”

        “以往省里不少企业都反映到广州方向的货物运不出去。武广高铁开通后,湖北往南方运货畅通多了。”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运输协调处处长黄志敏说。

        受益于武广高铁,沿线地区电煤运输有了保证,拉闸限电已成历史。

        高铁开通后,胶济、京津、武广、郑西、沪宁铁路通道初步实现客货分线,为既有线腾出了一定的货运空间。仅以上5条线路,每天就增加货物列车83对,多运货物 62万吨,每年可增运货物2.3亿吨。今年1至10月,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0.3亿吨,同比增长11.7%,日均装车达到157319车,同比增加15220车,增幅达10.7%。

        铁路货运能力的提升,满足市场运输需求,保障重点物资运输,确保了国家促增长、保民生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间将告诉我们:随着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高铁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效应将越发凸显。

        铁路作为经济大动脉和重要基础设施,是惠及子孙万代的永久财富。站在沸腾的高铁建设工地,看着远方那追风一样的高速列车,人们的思绪被带进了历史的深处。

        古人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兴盛起到巨大作用。唐代诗人皮日休认为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运河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人类遗产,现在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今天,京沪高铁与古老的运河如影随行,为中国的腾飞再造了一条钢铁的运河。

        100多年前,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的詹天佑抱着“中国正在觉醒,已感到需要铁路”的信念,在长城脚下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和谐号”高速动车正穿越万里长城,依然行进在这条民族自强的铁路上。

        今年78岁的张世勇,解放前是一名游击队员,解放战争扛过枪、打过仗。离休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定居,平时日子过得十分勤俭。当他得知贵广高铁要修到自己的家乡,将一毛一毛攒下的1000元积蓄辗转捐给了建设单位。他感慨地说:“铁路建成,最终受益的还是咱老百姓,现在花点钱,子孙后代永远受用不尽!” 

        是啊,中国高铁的意义将远远超越当下经济发展的功用价值和现实利益,远远超越铁路的本身。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在更加遥远的未来,当我们的后人回望今天我们创造的历史时,中国高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必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