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12月13日起征求民意,这给深陷拥堵之困的首都交通治理带来新契机,也让天天堵在路上的市民看到一线新希望。
综观这项从6个方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既有宏观层面的诸如完善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等中远期规划,也有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近期管控目标。尽管具体内容尚待听取民意后继续完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相呼应,宏观引导和微观限制相配合,基本体现了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思路。如能全面实施,效果当值得期待。
从2001年降雪造成的“世纪大堵车”,到今年入秋后一场小雨引发的晚高峰时段9个小时塞车,首都交通重负之下的脆弱暴露得淋漓尽致。回顾十年来首都交通治理的艰难历程不难发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车辆增加的迅猛势头,一直超越着道路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的速度,越来越堵的总趋势未有根本改观。
以往的经验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即使拿出更严厉的限行、提高用车成本等限制措施,恐怕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对交通流量产生有限影响。伴随着汽车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势头在未来相当时间内只能减缓而难以逆转。因此,是否清醒认识到诸多限制性措施的短期有效,决定着我们能否利用治标措施赢得有限时间,从而为推动治本措施的全面实施创造宝贵机遇。
“本”是什么?表面看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发达,但近年来北京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并未扭转地面交通拥堵局面。我们只能说,如果没有新增轨道交通,地面只会更堵。而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以及与配套交通的脱节,使得城区交通流量变得不断膨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剧着潮汐式车流堵塞交通。
车流的实质是人员流动,是人们从事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产生的结果。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导致城市功能配置失衡,由此引发的人流不合理集中,造成城市交通体系压力过大。只有从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这个源头入手,下大力气逐步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再辅之以其他配合措施,缓解交通拥堵才能拥有光明前景。
道理并不深奥复杂,但往往知易行难。限行等治标之策大都很具体,执行起来也较为容易,而调整规划等治本之道,涉及更高层次的权力协调和利益平衡,更因其缺乏立竿见影的效果,操作起来动力不足,困难重重。结果,治理交通拥堵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突出,顽疾治疗始终难有起色。
遏制北京交通拥堵继续恶化,时间紧迫,需要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从根上治理的决心。全体北京市民翘首企盼治堵佳音,全国各地也在等候首善之区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