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30多年前,外国经济学家曾著书发问:谁来养活中国?30年来,中国人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奇迹作答……

    粮食生产的中国传奇

    作者:本报记者 李 慧 冯 蕾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1日 05版)
    左为:中国粮食总产量(亿斤)
    制图:颜维琦

        临近岁末,中国农业传来好消息——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创造了“七连增”的奇迹。在灾难多发、异常波动、国际挑战的背景下,我国再次续写了。大灾之年取得大丰收的成就让国人惊叹,连续七年持续稳定发展的历程更让世界瞩目。

        30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写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发问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罗马俱乐部也曾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世界难以在物质上支撑人口增长需要。30多年后,中国人用事实作答,中国人吃饱吃好靠自己。

        在国际粮荒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何以成绩突出?“七连增”对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在“七连增”为“十一五”农业生产画上完美句号的同时,“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又将何去何从?探寻这些粮食问题的历史脉络,思索其中的规律性启示,无疑对于农业自身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气魄

        内忧外患,波澜不惊 世界粮荒,中国不慌

        “今年极端低温天气,让水稻种植晚了好几天,影响生长,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好收成。”湖北监利县汪桥镇蔡湖村9组农民赵训林刚卖完粮食,盘算着一年的收成喜笑颜开。

        目睹赵训林丰收的喜悦,人们不会想到,今年的丰收曾遇怎样的艰难险阻,今年的丰收又多么来之不易。他回忆,4月初的极端低温天气让早稻全部夭折,灾害后重新播下早稻,因为生长期推迟早稻减产100多斤。正在农民忧心忡忡时,国家支持晚稻生产的政策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国家及时给农民免费发放了两次救灾肥料,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促进晚稻取得好收成。

        正在中国农民为丰收忙碌喜悦时,国际粮荒的危机却在很多国家肆虐。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还令很多人心有余悸,今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肆虐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减产甚至绝收的结果,再次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小麦产出大国农作物大幅减产,我国也相继经受了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

        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粮食生产有波澜而不惊。今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8亿亩,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加。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顶住了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压力,顶住了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更顶住了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冲击,在“世界粮荒、中国不慌”的奇迹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谈到粮食“七连增”的奇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总结了“三个最”:2004-2010年的七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最长的时期,是农民收入绝对量增长最大的年份,也是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最多的阶段。

        “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中国粮食连续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世界粮食市场稳定意义重大。粮食连年增产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种中国气魄就体现在,始终立足国内生产,牢牢把握粮食生产的主动权。”马晓河说:“这份从容背后的底气,正是源自我们有连年的粮食丰收和充足库存,正是源自我们有1万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连续四年的万亿斤粮食,分量之重难以想象。它既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的有力应对,又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既为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为‘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如是说。

        中国经验

        理念创新,机制创新 政策创新,科技创新

        据统计,1996年1月我国三种粮食平均价格为每担86.4元,2001年1月则降为每担50.4元,种植三种粮食的亩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367.4元骤降到2000年的161.1元,降幅高达56%。

        比较效益低,农民“抛荒”不种粮,财政资金紧,基层政府无心“抓粮”,一度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困局,也使粮食产量在本世纪初滑入低谷。

        为此,我国政府奋力采取措施,引导农民“种粮”,鼓励地方政府“抓粮”,打出价格引导、国家支持、利益补偿的“组合拳”,力保国家粮食安全。

        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7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七连增’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韩长赋指出,粮食再获丰收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价格拉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连增”让世人看到政策支持对稳粮的首要作用。2004年以来,我们着力健全和完善强农惠农与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坚决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底线。

        “从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2008年以来,又出台了重点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同时不断加强对主产区的支持,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80亿元。”韩长赋介绍说。

        “七连增”也让世人对科技创新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更加信服。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2%,比“十五”末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体现在,我们不仅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适合于农田的丰产优质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还研究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对新品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这也体现在,灾害面前我们的防灾减灾应变技术及时对路,应变反应能力逐渐增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于振文说。

        此外,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重大工程也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措施彰显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国家重农抓粮的政策累积效应,也彰显了科技进步对稳粮增收的支撑力量。”马晓河对其背后的法宝做了三个形象总结:“在政策上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送实惠又见机制;既从农村内部寻求解决之策,又从外部制度上做好配套和补充。”

        中国启示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 加强基础,未雨绸缪

        12月10日上午九点,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内,销售土豆的商户赵嘉鸣忙得不亦乐乎,最近让他高兴的是“绿色通道”政策让他们感到运输途中的变化。   

        赵嘉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车土豆大概20吨,现在享受绿色通道待遇,每次拉货可以省去3500元过路过桥费。算下来拉一吨土豆运输成本仅300元左右,比以前下降了170多元。

        近期,受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蔬菜上市量增加等原因,北京蔬菜价格持续回落,半个多月来新发地市场菜价已整体下降17.04%。

        几个月来,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通胀预期加剧引起很多人对农业的担忧。对其背后透露的信息,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有着深刻思考:“粮价的稳定决定了未来物价的走势。21世纪以来的三次严重通胀都与农业有关,一次是2003年我国出现粮价上涨,一次是2007年,由于猪蓝耳病带来的猪肉价格上涨,一次是今年部分农产品例如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无农不稳,无粮不安,这说明,越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越要‘手中有粮’;越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越要加强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

        因此,粮食丰收对于平抑物价作用重大,为政府遏制通胀提供了物质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粮食生产,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

        人口众多的中国对于粮食有着极大的需求,2020年,中国人口预计将增至14.5亿,2033年达到15亿左右的峰值,按《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要求的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95公斤计算我国的粮食总产要达到5.93亿吨以上;同时,在这期间耕地还要继续减少,水资源不足和日益扩展的农地污染可能造成粮食增产的制约;自然灾害还有可能引起粮食生产的短期波动。因此,目前手中有粮的情况下,仍要未雨绸缪。

        “中国的粮食问题是长期性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一时的,当前的安全并不能代表长久的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表示,“越是面临耕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约束,越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越是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越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对此,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市场价格的平稳运行;以做大做强种业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临时收储政策,健全储备制度等。”

        压题照片:徐宏星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