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韩国城市发展以人为本

    作者:本报记者 柴 野 刘 军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0日 08版)

        现代城市不仅要住的舒适,还要讲求环保和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

        在首尔附近的东滩新城,记者感受到了U-CITY带来的便利。U是英文UBIQUITOUS的缩写,意为“无所不在”,这是一个把市民与周围环境和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上了解城市安全、环境、交通、学校、供水、灾害、卫生疫情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无处不在的摄像机将每个角落摄入镜头,既监控违章车辆,也成为维护城市安全的好帮手;整齐划一的街头电子广告牌将交通路况、气候变化、新闻信息及市政府的通知及时告知市民,同时避免了街头小广告造成的视觉污染;人们可利用随处可见的街头紧急呼叫机与监控中心联系,挽救发生意外事故的人的生命。记者在“监控中心”采访时发现,尽管东滩新城的人口达到12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但上述诸多U-CITY模式带来的便利,仅一个48人的团队就可全部完成,既有效又快捷,还为当地政府节省了大量财政开支,一举多得。

        在首尔周边的另一个卫星城——板桥新区,记者感受了韩国人如何践行E-CITY(生态环保城市)的理念。生态城市最重要的是环保和垃圾处理。城市建设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利用自然地形为宗旨,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为防止垃圾运送过程中散发异味,板桥新城创造性地安装了地下真空垃圾运输管道,与家庭和垃圾“生产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家门口将垃圾分类后投放入封闭的垃圾管道,垃圾首先经地下管道被泵站“吸”到“中转站”进行除臭处理,然后才由垃圾车运到垃圾焚烧厂。由于采取了除臭和高科技的焚烧技术,垃圾的整个处理过程不仅没有异味,而且完全“不露痕迹”。记者到一座“除臭中转站”参观。只见“中转站”与一座天主教堂比邻,外表看起来更像是座博物馆,进入监控室也嗅不到任何垃圾腐臭的味道。而垃圾焚烧厂从卸车到焚烧已经完全自动化,工人只要在操作室监控仪表即可。记者乘电梯登上了垃圾焚烧厂60米高的“烟囱”外侧宽敞的瞭望平台。陪同人员告诉记者,不久后,瞭望台将变成一个“建在垃圾上”的咖啡厅,而且对外营业!

        位于仁川的首尔圈垃圾填埋场体现了韩国人“将垃圾变成新能源,将填埋场变成梦幻乐园”的雄心大志。该填埋场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垃圾填埋场,占地20平方公里,负责首都圈2200多万人口的垃圾回收工作,每天填埋18000吨垃圾。填埋场兴建了甲烷气回收厂和渗透污水处理厂,变废为宝,最终目标是将垃圾填埋场打造成一个“首都环境能源综合城”和“世界最佳旅游景点”!记者注意到,在偌大的垃圾填埋场参观,所有的外围道路一尘不染。原来,每辆垃圾运输车都要首先经过两次消毒清洗后才能从填埋场驶出!

        如今,首尔圈垃圾填埋场的一号坑已填满,并建成为36洞的高尔夫球场。而填完的垃圾场将逐步建成环境主题公园。2014年仁川亚运会的高尔夫、游泳和马术比赛也将在以垃圾填埋场为基础的场地上举行。

        (下)

        图为首尔卫星城东滩新城U-CITY监控室。刘军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