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9日 星期四

    施政亮点是民生,而非GDP

    作者:王东印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9日 02版)

        近期,半月谈杂志刊登调研文章,认为当前很多地方施政重心悄然改变,政绩考核逐步告别“唯GDP”,而财政蛋糕也更多地蕴含了“民生经济学”,出现了一些富民的新亮点和新路径。

        这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趋势,也说明各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于GDP的变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GDP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GDP仅仅是一个单项数量指标,只反映经济增量或增速,并不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更不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代价、就业形势、社会进步、民生状态、社会分配、公平正义等社会要素。所以,对待GDP,是否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是对各级政府的一个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连续30年年均GDP9.8%的高速增长,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在这样发展速度和成就之下,人们对于GDP这个指标寄予了很多厚望与信心。尤其是在行政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唯GDP论英雄”的倾向,GDP标准主导了干部的政绩评价体系,成为很多干部施政的“指挥棒”。在这种情况下,哪里GDP数量大、增长快,哪里干部就升得高、升得快,时间一长,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就难免患上GDP崇拜症。

        从实践来看,过分崇拜和追求GDP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长率,不顾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的高昂代价进行掠夺式开发,热衷追求耗能高、周期短、见效快的粗放型项目,制造了不少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的政绩工程、表面工程和形象工程。另外,一些地方干部为了追求GDP,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游戏,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总而言之,在盲目追求GDP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既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又忽视了民生和社会建设,教训是十分深刻而沉痛的。

        当前,我们正处在进入“十二五”的新起点上,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应有更科学、全面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有关干部的政绩评价体系,要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要看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程度,要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程度,还要看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环境质量指数、人民满意度等等指标。唯有如此,我们的发展之路才能既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体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