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星期三

    转型中的地方财政与治理

    ——评王敬尧《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

    作者:项继权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12版)

        两年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谈到我国政府改革时明确表示,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不仅是本届政府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不断推进财政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包括“分税制”和“预算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如果说上个世纪财政改革重在构建新型财政制度体系,从“国家财政”和“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话,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则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我国财政正从一般性的“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

        “民生财政”不仅要求发挥财政在公共管理、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更要求发挥其在收入分配、扶危济困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福利和社会保障之中,尤其加大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投入,让人们平等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财政体制改革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它不仅要求改革和完善财税征管、分配和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也要求政府组织、功能及其运行方式的调整和规范。

        纵观80年代以来的我国财政改革,从80年代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到1994年的“分税制”以及新世纪农村“税费改革”、推行“支农惠农政策”,无不经历了曲折过程。

        王敬尧博士的新著《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县区30年来的财政改革及治理转型的过程。县级政权是我国地方稳定、功能全面的政权组织,也是国家与社会的联结和交汇点,财政改革中存在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宏观财政改革不仅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权益,最终也要通过县市落实到基层,因此,地方财政工作非常重要。

        《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是作者对一个中部县级政府历时6年实地调查的作品。在书中,作者不仅向我们描述了改革以来县乡七轮财政改革的进程及地方财政的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也用大量的数据说明30年来县市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及投入方向的新的变化。尤其是中央惠农支农财政投入不断增强,“三农”专项资金数目达61项之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监管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等等。这一切不仅显示我国财政体制和财政结构本身的重大变化,也反映了治国理念及治国方式的深刻变化,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正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在调查中,作者也发现当前县市地方仍存在财政自给率程度低、负债量大、预算体制不健全等等问题。但是,作者仍相信,改革的进程已经开始,目标和方向已经确定,一系列良性指标也显示改革仍在正常轨道上前行,继续坚持和深化改革,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并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