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星期三

    国家大剧院:缔造民族艺术图腾

    作者: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01版)

        2007年,引人瞩目的国家大剧院在长安街畔绿树碧水之间拉开帷幕,吸引了世人惊艳的目光,但那目光中也带着几分疑问,几多惶惑。如何应付一天50万元的运营成本,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2010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即将迎来开幕运营三周年庆典。三年时间里,这座美丽的“水上明珠”以每年3亿元的票房收入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国家大剧院已逐渐成长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

    让日常生活弥漫艺术的芬芳

        魏爱萍大娘是国家大剧院的铁杆粉丝。刚听完王次恒笛子独奏音乐会没几天,她又买了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堂吉诃德》的票。“最便宜的才80元,我们工薪阶层也承受得起。当年拍几宿队看场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就开心得跟过年似的,现在天天都是过大年!”

        文艺青年程媛媛每周的朋友聚会最近有了新内容。“以前无非就吃饭、唱卡拉OK,越来越觉得没有营养。现在我们相约来大剧院看演出、听艺术讲座、参加大师见面会,然后交流一下感受,这才是朋友之间更高层次的心灵碰撞,生活也因此弥漫着艺术的芬芳!”国家大剧院用事实证明,高雅艺术未必曲高和寡,随着选择来这里的人逐渐增加,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数据)国家大剧院500元以下的中低价位票占72%,平均票价比北京演出市场平均票价低10%。平均每天有两三场不同门类的艺术演出上演,琳琅满目的艺术产品让再挑剔的观众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演出。频繁的文艺演出,提高了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3年来,国家大剧院还拿出2000万元做艺术普及,举办艺术普及和教育活动近3000场次,先后有500多万人次走进这座华美的艺术殿堂。

        (点评)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大剧院从成立开始,就在探索一种思路,既要保持公益性质,又不能脱离市场。三年来,可以说我们两手都没有放弃,终于在其间找到了平衡点。我们不仅仅使艺术演出常态化,还通过努力让大家爱上艺术,进而通过艺术来改变都市生活。”

    为文艺繁荣发展加足马力

        11月14日,第三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以《舞韵芬芳——舞蹈精品节目荟萃》和大型京剧《白蛇传》收官。

        活动共演出11台剧目15场演出,上座率超过90%。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六所院校的近千名名家名师与青年学子,为北京观众奉献了丰富多彩的节目。

        这次活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虽然全国各院校都把舞台实践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受制于演出场地、营销手段以及交流群体偏窄等因素,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往往十分有限。幸运的是,大剧院举办的展演周让这些优秀作品重见天日,艺术教学与市场在实践中互动起来。实际上,不只是艺术院校,国内众多艺术院团制作的众多精品剧目,由于缺少平台,往往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而大剧院每年上千场的演出容量为其提供了与市场接轨的可能。

        (数据)在大剧院上演的众多剧目中,还有一批标着“国家大剧院出品”的特殊品种。目前,国家大剧院生产剧目已达15部,包括11部歌剧、2部京剧、1部话剧和1部舞剧,演出超过百场,迎来观众近29万人次。

        (点评)陈平最感欣慰的是,国家大剧院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国家艺术中心,三年来没有走任何弯路。“何为艺术中心?剧院以普及艺术为重点,以经营节目为核心竞争力,获取的是票房。剧场是以经营场地为核心竞争力,获取的是场租。而我们定位的艺术中心,比这两种更高级,就是以经营艺术为核心,有更完善的经营模式、舞台技术队伍、有自己制作经营剧目的强大能力,进而带动相关的艺术团体和资源运转起来,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增添马力,努力使国家大剧院成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

    做世界艺术版图上的新焦点

        三年时间,大剧院吸引了不少从未踏足中国的国际名团在这里完成他们的“处女秀”。11月17日至20日,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又在大剧院舞台上进行它在中国内地的首次公演,带来《堂吉诃德》和《移动空间》两台大戏。该舞团艺术总监特德·布兰德森说,“国家大剧院吸引我们的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剧院先进的运营模式和对艺术的眼光上,这些是比硬件更能让一个剧院成为一流的条件。”

        欧帕3艺术家经纪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厄尔·布莱特本对大剧院的认识,开始于一份合同。大剧院曾为邀请马友友演出,给他的公司传真了一份厚厚的英文合同,里面将艺术家下飞机一直到回程登上飞机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这份合同后来被多家著名国际艺术经纪机构传阅借鉴,其运营专业、注重国际规则的名声也不胫而走。以前人们总是担心国外的顶级艺术团不来中国,而现在国外名团为了拿到一张国家大剧院的入场券不得不耐心等待。

        (数据)大剧院已成为世界艺术版图上的一个新焦点。三年来,已有来自45个国家的近9万名演员先后在这里登场,阿巴多、祖宾·梅塔、艾森巴赫、库特·马祖尔、阿什肯纳齐父子、洛林·马泽尔、杜达梅尔、卡雷拉斯、玛利亚·佩姬等国际表演大师与观众见面,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伦敦爱乐、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知名艺术团体在大剧院相聚,大剧院的节目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

        (点评)陈平说,正如某知名刊物的标题所言,国家大剧院正在催生一种变化。在“十二五”期间,大剧院在保持原有发展势态基础上,又给自己设立了新目标——建立“图腾性品牌”,即能够激发观众信仰和追求的品牌,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归属感,能够提供与观众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要实现这个愿景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仅仅要向世界一切经典的表演艺术敞开大门,更重要的是借助国家大剧院的国际舞台,将本土表演艺术推向世界,让代表中国文化的原创产品行销世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