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星期三

    比利时电影 年产12部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08版)

        近年来,比利时的电影人在世界上获得过很多奖项,在世界影坛上享有比较高的声誉。特别是在当代纪录影片、艺术家的传记影片,以及动画电影等领域。不少全球知名的演员、导演是比利时人,如过去的奥黛丽·赫本,在好莱坞取得巨大成功的动作片明星尚格·云顿,以及近几年在国际电影竞赛中屡有斩获的著名电影导演组合、曾经在1999年和2005年凭借影片《萝塞塔》和《孩子》两度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达内兄弟,等等。但比利时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电影工业。比利时人在电影创作上有很独特的艺术感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观察力,但总体上不成系统。颇具个性的电影人们,虽然有些人之间关系密切但艺术碰撞不多。再加上多民族、多语言的政治、行政等原因,这个国家的电影艺术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世界影坛也还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

        地处欧洲中部的比利时,是一个欧洲种族与文化的交汇处。在过去的两千年内,凯尔特人、罗马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等等,在这里来来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都给这块土地赋予了自己的特色、留下了文化的痕迹。从好的方面来说,见证了各种文化兴盛与衰败的比利时人,在文化的多元性这一点上得天独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比利时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导致了持续数个世纪的列强之间在这里争夺,现在又具有整个欧洲意义上的政治中心地位,这些复杂性导致比利时文化的发展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和气质。电影业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1896年在布鲁塞尔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的影片。1908年,一个来自法国的移民创办了第一家比利时电影制片厂。二战以后,许多比利时电影人迁居法国,加上电影大国在市场上的竞争,比利时民族电影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直到现在,与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合拍片,仍然占据显著地位。一位比利时电影导演称,30年前比利时没有电影,也没有技术创作电影。即使今天,高投入的影片也几乎没有。以前在比利时创作3部以上的电影导演极少,现在导演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导演3部以上作品的人数也在呈增长趋势。

        在电影票房方面,美国影片制造的票房大约占80%,法国影片占15%,剩下的5%的票房来自本土和世界各地的影片。当然,也要说明,比利时自己生产的电影数量极少,基本上是每月上映一部新故事长片,也就是说,一年的电影产量是12部左右。

        在比利时从事艺术交流的法国人匹克这样对记者说,她感觉比利时人看电影的频率比法国人低得多。一般认为,比利时的电影院不够多、电影院线发展不成熟,这也是比利时人看电影相对不多的原因之一。在巴黎,一部新片上映时,电影院门口经常可见长长的队伍在等着进场,这样的景象在布鲁塞尔很少见到,更不用提外省了。还有一点,大致上,新片上映的时间,布鲁塞尔也稍晚于其他一些欧洲大都市。至于票价,一般是7.5欧元一张,比起普通比利时人1200欧元的最低收入,和大约2000欧元的平均收入而言,应该说不算贵。

        图为比利时著名的动画片《丁丁历险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