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6日 星期一

    湿地,寻找“保护盟友”

    本报记者 冯永锋 通讯员 李亦楠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06日   10 版)
    黄河口湿地一景。 资料图片
    环保爱好者在观鸟。 王景和摄

        从今年开始,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举办“湿地万里行”活动,准备组织媒体用三年的时间,对近海和海岸湿地、河湖湿地、高原湿地等几大湿地类型,进行一次全面的采访调查。记者有幸参与了今年针对沿海湿地的采访活动,发现诸多关注湿地保护的专家,第一个想要讨论的话题是:湿地如何找到更多的“保护盟友”?对这一问题,一些湿地正在给出答案,一些湿地则仍在苦苦求解。

    社区盟友:注册通用商标,促进“社区共管”

        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市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保护区2004年成立后不久,就做了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出面申请“大黄堡”商标,免费供当地人使用。当地出产的鱼、蟹、虾,以及芦苇、香蒲编制的工艺品,都可以使用这个商标。

        保护区就是负责自然保护的,一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又不做生意,也不搞生态旅游,更不生产虾蟹产品,有何必要去申请商标?而且还想着要把这个商标运营为“天津驰名商标”?对此,天津市林业局副局长王海静解释说,现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保护方式叫“社区共管”,也就是让当地人成为自然保护的主体。我国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地权一般都不在保护区手中,而为当地村庄集体所有。我们大量的湿地保护区,不用说边界处,就是核心处、缓冲区,都可能居住着大量的人口。把这些人口搬迁出去,是比较困难的。最为理想的办法,就是借鉴全球很多地方做得很成功的“社区共管”模式,争取让保护区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一个动力,争取让当地群众成为湿地保护的中坚力量。保护区聘请了100多名当地群众为义务保护员,他们每天出来劳动的时候,都在观察湿地的一切细微变化。保护区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就是当地群众率先发现的;保护区内一些珍稀鸟类的生活细节,也都被爱好摄影的当地人记录在相机里,成为湿地科普的好教材。

        天津武清区林业局局长慈树乔介绍说,保护区内水质优良,非常适宜鱼、虾、蟹的生长,是天津重要的水产品基地。湿地生长的芦苇,每年冬天结冰后都要收割,否则第二年就长得不好。这样,湿地的生长物,必然是当地公众的经济来源。实践证明,“大黄堡”商标在天津市享有相当高的威望,等于是保护区与当地,结成了一个既有利于保护,又有利于发展的“生态同盟”。

    法律盟友:呼吁湿地立法,给保护者撑腰

        湿地万里行记者团到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时,管理局局长王立峰正琢磨着是不是给全国正在热烈讨论的“自然遗产保护法”提些建议。他说,湿地在全国所有的保护地中,可能是最容易受人侵犯的,而1994年国务院出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起草时的依据主要是森林类型保护区,对湿地类保护区的特点照顾不到,因此,很有必要抓紧时机出台“自然保护区法”,很多专家也在为此献计献策。“无论是出台《自然遗产法》还是《自然保护区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保护,我们都非常欢迎。我得抓紧时机,趁现在征求意见之时,多提些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

        辽宁省湿地管理中心主任王忠海说,地方立法也可以促进国家立法。但在湿地立法方面,进展不算太快。全国大概只有9个省市出台了本地的湿地保护条例。辽宁省的湿地保护条例在2007年7月由辽宁省人大通过。施行几年来发现,省级条例的保护力度仍旧不够,尤其在涉及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的事件时,自然保护区往往需要作出妥协。

        河北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毛富玲表示,湿地保护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省市连专门的机构都没有设立,更谈不上立法研究的跟进了。河北省正准备成立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同时,也在湿地保护地方立法方面,开始做了一些尝试。法律是最好的保护利器,毛富玲呼吁,尽早出台适合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特点的法律,给保护者撑腰,让湿地自然保护更有成效。

    爱好者盟友:观鸟,有助激发爱心

        一到湿地,人们谈得最多的,往往是鸟类。几乎每片湿地,都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因此,关注湿地保护的人,都喜欢谈观鸟。

        11月6日、7日,周末的两天,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了黄河口首届国际观鸟节。观鸟节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山东省林业局、湿地国际、东营市政府主办,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垦利县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北京、湖南、天津等13个省市的24支参赛队75名队员,参加了这一刚刚兴起的赛事。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孙继续说,每年11月初,都是大量候鸟南迁时经过黄河三角洲的时机。黄河入海口的这片天然湿地,正处在国际鸟类迁徙的大通道上。这时候,丹顶鹤、大天鹅、小天鹅、豆雁、白额雁、灰雁、绿头鸭、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几十种鸟类,都大批量过境。它们在这里停留、觅食,一展秀美的身姿。保护区有43种鸟类超过全球候鸟类迁徙路线1%国际数量标准。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3种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18.8%。这时候,是向公众展示湿地之美的最佳时机。

        造纸工程师李强,就是因为多年坚持观鸟,而成了鸟类专家。这一次,他专程在北京组织了“自然之友”代表队,坐长途车前去参赛。他说,保护湿地的前提是认识湿地,而认识湿地之美,感受其在生态系统中重要性的一个理想方法,就是观鸟。全国现在许多湿地都在举办国际观鸟赛或者观鸟节,大家前去参加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成绩,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参与保护”的荣誉感,感觉到这块湿地虽然有时候离你很远,但其实它的一切变化,都会牵扯着你的神经。这样,一个个观鸟爱好者,就编织成了一道道湿地保护的民间网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