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不仅在于公民权利的保护和民间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度的增强,更在于公民个体所具有的独立人格所孕育的道德主体性,尤其是具有“他域性道德意识”的公共德性的增量。导引于资源和环境压力而产生的消费伦理,其所具有的利他性、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性等道德特征,则是公民社会公共德性的重要表征。
消费的伦理意蕴
消费伦理作为一个突显的社会伦理问题,是人类科技发展到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人类消费的正当性是无须置疑的,但人类消费活动的伦理意蕴则是需要阐释和说明的。无论是个人的生活性消费还是企业的生产性消费,都不止是一种单纯的物品消耗,而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因为在消费活动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程度不仅会对自然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他人、社会乃至自身产生影响,如过度性消费,会增加废弃物而污染环境,会浪费资源而侵害他人生存性消费的基本权利,会超出身体需要的合理限度和消解人的精神价值追求而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消费活动内涵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利益关系。而道德作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价值原则和规范要求,就决定了构成社会利害关系的人类消费活动,必是道德调控的对象。
消费伦理是对传统道德观的一种超越。一方面,消费伦理转换了传统伦理学中“人类唯一性”的道德思维方式,使道德关怀对象由人类扩展到了自然及其资源。另一方面,消费伦理具有人类的整体主义道德思维方式,突破了道德的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局限,主张站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上以及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阈中思考现代人的德性。进而言之,消费伦理立足于人类长远利益与自然价值的协调统一,是以人类整体发展利益为道德基础,而不是以个人、集团、阶级乃至国家利益为道德基础。综括而论,消费伦理是基于地球人生存空间的一体性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循环性、生物的多样性、资源使用的持续性,它着眼的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反映的是消费镜像背后的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高度统一的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消费伦理的价值原则
对消费伦理的理解和界定,切忌把伦理学中的一般道德概念、范畴直接搬到消费领域进行简单化的推演,即把消费伦理仅看成是消费活动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应该站在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广阔视阈中把握消费伦理的内涵。因为离开社会生产方式、科技手段和社会主倡的价值观念,就无法真正理解消费伦理的社会价值诉求。为此,我们认为,消费伦理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基于人类消费行为方式和程度合理性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及其社会道德限度所形成的消费价值观念、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和品德。
消费伦理的本质是“中道”的适度性原则。在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上,“适度”体现的是对事物把握的一种恰当分寸,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恰得适中。消费伦理不仅遵循了处理事物的这种普遍的方法论原则,而且也遵循了“道德行宜”的伦理本义,它要求人们既不要挥霍浪费资源和物品,也不要拒斥合理的物质享受。因此,消费伦理既不同于完全以“纵乐”、“浪费”为特征的过度消费主义,也不同于完全否认人的物欲正当享受的禁欲主义,而是主张以“适量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代际公正”为价值尺度的理性消费。
在“适度”原则的统摄下,消费伦理还有三大具体原则,即资源节约的共享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和身心健康发展原则。自然资源和社会产品的有限性,必然要涉及公民享用资源和产品的基本权利问题,为此,消费伦理主张“用而有节、俭而有度”的合理消费,强调代内和代际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反对以单纯的经济实力为借口而进行的过度性消费,要求不以经济实力的不平等而侵夺他人生存性消费的基本权利,反对奢华的浪费性消费。消费的“负外部性”即消耗资源和生变出的各种废弃物,不仅会造成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因此,消费伦理主张珍惜资源和减少垃圾。消费是对人体需要的满足,但人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既有身心健康的界限也有社会的尺度,因此,消费伦理主张遵循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节制原则,反对超出身体健康需求的过度性消费,反对在对物的支配和消费中对人性的扭曲,即把人生价值完全定位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乐而排斥人的精神特性。
消费伦理的道德特征
消费伦理彰显了道德的利他性。利他性是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动机的利他性则是道德的本质特征。在当代社会,消费伦理的个人功利特征虽没有完全消除,仍然存在仅出于个人功利考虑的节约性消费行为,如一些国家为了避免或减少资源使用的“公地悲剧”现象,纷纷制定垃圾收费制度、推行资源使用税制等,致使一些社会成员虽没有自觉的消费伦理观念,但为了自己少花钱而能够节约用电、用水、减少垃圾量。不可否认,这种有偿使用资源、以自利而制约浪费的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社会成员节约品行的养成。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消费伦理价值观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时,经济实力已不再是厉行节约的全部道德根据,资源和环境本身的价值已跃升为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节省资源,消费伦理就会受到重创,会出现有钱就可过度消费的浪费现象。因此,社会成员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更多的是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共享性的“他域性”道德觉悟所表现的利他行为。这种不以个人利害得失而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共享的消费伦理行为,是公民社会公共德性的突出表现。
消费伦理突显了道德的自律性。自律性是道德的重要特征,但消费伦理的自律性更为突出。由人类的欲望和需要引发的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彰显的是人的理性与欲望的平衡,尤其是在物质较为丰裕和社会价值多元的时代,各种物品对人们享受欲望的刺激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多样性,更加突显了理性对欲望节制的必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费伦理是人的一种自制的德性,是人们对那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消费方式的自觉抵制。要言之,具有消费伦理价值观的社会成员,比较注重消费权利的适度行使,尤其是在拥有经济实力的前提下,能够做到自觉节制、节俭和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不进行夸示的、符号性的无度消费,追求身心健康的消费生活。
消费伦理突显了道德的责任性。消费伦理使公民具有了社会责任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表现为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不只是看重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同时也在乎商品本身的环保性以及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的履行情状。事实上,消费者具有绿色消费观念,就会对非环保产品通过拒绝购买而对相关企业施加影响,使企业不得不关注和考虑消费者的社会价值需求,从而产生企业要市场,就必须要保护环境的联动效应。正是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取向和购买行为能够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发生牵制作用,所以,消费者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伦理行为,能够产生延递性的道德影响力,这种来自政府和企业竞争者之外的社会力量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公民责任和义务美德的彰显。
公民消费伦理品行的培育,应该推行“思想与行为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制度管束有机结合的模式。垃圾分类和减量、节能减排等环保性的消费伦理行为的推行,既需要宣传教育以提高公民的消费伦理素养,也需要借助法律、政策、条例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惩罚性,对社会成员个体及企业的消费行为进行控制、约束与导引。这种注重道德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的做法,也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解决刺激消费与节制消费关系上普遍实施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