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形态,一是有些白话诗,白到完全口语化,诗意在若无若有中闪现;一是有些古体诗,雅到几乎文言化,诗意在朦胧晦涩中游走。郑欣淼的诗词虽然都是古体诗,但没有走当代诗歌创作的这两种极端,除了个别诗词用字用典稍有生僻以外,大多数诗词都是明白晓畅的。
在这个当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既不迷失方向又不迷失自我的作家是非常难得的。郑欣淼在诗词创作中既做到了这一点,还高扬了鲁迅旌,就更难能可贵了。“仿佛仍随风雨行,苍松翠柏寄深情。目光炯炯透温历,箴语殷殷铭爱憎。上海殊荣埋铁骨,高山仰止慰冰心。文章凝血总难老,犹盼高扬鲁迅旌。”在这首《谒鲁迅墓》的诗中,郑欣淼在指出鲁迅“文章凝血总难老”的基础上盼望“高扬鲁迅旌”。因此,在粗鄙文艺创作盛行的时候,郑欣淼既“犹望盛唐大吕声”(《夜宿敦煌怀盛唐边塞诗人》),也“更期铁板与铜琶”(《读〈渭南诗词选〉有感》)。他在诗词创作中既热情赞扬了具有“不画趋时样”和“常为违世音”精神的人,“霁月溶溶消吝鄙,要言淡淡长精神。双眉不画趋时样,一口常为违世音。”(《纪念张宏图同志逝世十周年》)也高度肯定了“铁板与铜琶”文艺创作。对贺敬之“铁板与铜琶”的文艺创作,郑欣淼是不屑于那些蚍蜉撼树的喧嚣合唱的。“令名早已满天涯,巨帙今看五色霞。健笔崚嶒惊铁划,锦思驰骋响铜琶。氍毹有曲巧成典,韶濩无私自咀华。烈士贵葆情万斛,依然荷戟对尘沙。”在这首《读贺敬之同志赠〈贺敬之全集〉》的诗中,郑欣淼不但肯定了贺敬之的文艺创作,而且认为他是“荷戟对尘沙”的烈士。而郑欣淼的诗词则虽然较多个人感怀,但却是有社会担当的,绝少弄花吟月。“最萦人处,先忧后乐,自当同勖。”(《桂枝香·岳阳楼》)“好句千年吟不尽,犹期广厦满乾坤。”(《杜甫草堂》)“夜雪楼船无尽意,豪情犹伴大江流。”(《瓜洲古渡》)“岂羡绝峰光景异,不辞跬步又攀登。”(《生朝有感》)这些诗词都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心系天下安危的高尚情感。而郑欣淼之所以能够高扬鲁迅旌,是因为他正确地摆正了个人和人民的关系。郑欣淼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创造,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没有自我膨胀。“要知民意听民谣,熟水稔山渔与樵。休诩君才称不世,万千百姓是英豪。”在《〈调查研究概论〉出版后自题》之一“要知民意听民谣”这首诗中,郑欣淼深刻地认识到了“万千百姓是英豪”。“苞米芋头亦自香,围炉烤火话家常。难忘派饭山深处,借箸共商致富方。”在《陕南下乡小记》这首诗中,郑欣淼既反映了融洽的干群关系,也肯定了正确的干群关系,即人民喂养公仆,公仆反哺人民。这些诗词虽然格高意远,但质朴感人。
郑欣淼虽身在仕途,但却以读书为人生的最高乐趣,没有沾染当代社会一些腐朽习气。“心如止水远嚣哗,晨履凝霜晚戴霞。最爱一天忙累后,夜阑伴读有清茶。”(《志丹小记》之一)“鼎新革故画图宏,千橹竞张万里篷。我至书山勤访觅,恥为吴下旧阿蒙。”(《中央党校小记》)这些诗词非常生动地反映了郑欣淼在辛苦的工作中仍然手不释卷的精神风貌。郑欣淼在不少领域里取得骄人的成就是与他在多年的繁忙工作中仍然能够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不断学习和勤奋思考应该是一切有作为的人的本色。在中国当今社会,不少优秀人才在仕途上蹉跎,消磨了宝贵的才华。这不但是对个人的浪费,也是对社会的浪费。其实,中国当今社会中不少平庸的人并不是一直是平庸的,而是因为疏于学习和思考而逐渐平庸化的。郑欣淼没有在迎来送往中消磨时光,而是不断修炼内功。郑欣淼创作了不少抒怀诗,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窥见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病魔缠身、人生坎坷时,郑欣淼没有自怨自叹,“龙腾蛇走又新年,迢递征程未解鞍。伏枥盼存千里志,仰天啸对万重山。明君朔漠扬蹄去,壮士疆场裹革还。增齿莫兴过隙叹,仍将奋勇着先鞭。”郑欣淼在人生低落时不消沉,不气馁,在人生奋发时不趾高气扬,不飞扬跋扈,而是在人生的曲折起伏和世态的炎凉变化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郑欣淼的诗词闪现着顽强奋进的追求精神,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深刻地把握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然而,如果没有在学与思的基础上的写作,那么,这种学与思就很难深化和系统化。当今,人们对政治家从事文艺创作往往不以为然。其实,一些政治家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不但可以开拓文艺创作的领域,即以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丰富文艺百花园,而且这种文艺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可以起到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和拓展胸怀的作用。有些政治家在实际工作中受到职业分工的限制,不可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但在文艺创作中,却可以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种境界。因此,有些政治家政余事诗,以志其怀,不但是很好的补充和调剂,而且成为政治生活的有机部分。郑欣淼自从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来,不少诗词都是抒写与故宫相关的人和事。但是,郑欣淼没有仅仅局限在故宫学的推动和发展上,而是站在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历史高度认识故宫的地位和作用。“热血殷殷浓于水,中华心、一海焉能阻。统一业、本根固。”(《贺新郎·在台北怀故宫文物南迁》)“但有故宫名两岸,一脉相传深厚。”(《百字令·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河万里团圆梦,任谁能、水隔云横。但铭心、永固金瓯,相爱鹡鸰。”(《高阳台·连战先生参观故宫》)这些诗词不但气魄宏伟,而且境界高远。当然,郑欣淼的一些诗词意境深远与他对中国古体诗词的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郑欣淼认为旧体诗歌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在政治、外交和日常交际中加以巧妙运用,能收到普通语言达不到的效果。在两岸故宫交流中,郑欣淼创作的诗词就充分发挥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