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成绩和前景时,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感到欣慰之际,更是对文化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怀有深深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心。蔡武部长说,作为国家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以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推动力,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软实力,但文化建设不是软任务,文化工作者的责任重大、任务不轻。
记者:蔡部长,在您看来,文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什么?或者说,这五年中,我国积累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武:我认为,首先是体现在“两轮驱动”、“文化民生”等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明确地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刻反映了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文化发展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逐渐形成了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文化发展建设思路。
随着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出台,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快速增长,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文化产业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文化民生”是我们文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今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李长春同志今年2月在中国文艺家之家调研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提高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的能力。刘云山同志今年8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近五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实际进展。对文化建设如何更好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增加人民幸福感,您有何体会?
蔡武:我有时在周日休息的时候去公园,看到许多群众聚集在那里唱歌、跳舞、拉琴、唱戏,参加他们喜欢的各种文艺活动,这些生动而欢乐的情景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人们在国家进步、经济发展、自身衣食无忧之后,享受文化和参与到文化之中,使人们的幸福感更加强烈。
令人欣慰的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截至2009年,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到85.09%;县级文化馆覆盖率达到97.34%;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一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44%;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47.5万个,村级覆盖率75%。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6.3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除中央财政外,各地已累计投入27亿元。截至2009年底,累计服务基层群众超过6.9亿人次。今年2月开始实施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平台,把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到全国2491个县级图书馆。
“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推进示范区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记者:近年来,文化部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除了共享工程和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外,主要还有哪些?您如何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蔡武: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部相继成功举办了“群星奖”、“老年合唱节”、“少儿合唱节”、“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重大文化活动,文化部多年来实施的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使基层文化资源更加丰富。
今年春节前在北京成功举办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成果。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是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群众文艺评奖活动,同时还组织了“群星奖”获奖节目全国巡演。文化部还不断创新文化支援边疆的形式和内容,从今年开始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从上千名文化志愿者中选拔出152名,分别到新疆和西藏开展了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连续几年成为社会关注的“年度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跃居世界前列。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相继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相继设立了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正在修改完善,按程序可望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出台。
记者:近年来专业文艺创作演出的态势、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是否同样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蔡武:我认为,专业文艺创作演出在突出展示艺术创作演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推出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扶持推出了代表国家形象的50台精品剧目和100多台优秀剧目。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推出了38台优秀剧目、录制了200出优秀折子戏。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与扶持规划资助了15部京剧作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出104件优秀主题性作品。国家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工程吸纳了逾万件艺术作品。通过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部直属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相继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集团公司原事业单位全部1020个事业编制已经核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顺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加大,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开放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1743座公共博物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截至今年10月末,全国已有341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演艺资源整合实现新突破,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渐形成。当前全国注册的民营院团已超过6800家,年演出在200万场以上,为服务基层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