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某工兵团,曾是与雷锋生前所在团并肩施工的“姊妹团”。
虽然雷锋已牺牲48年,雷锋精神却如同这个工兵团的基因代代相传,从未改变。47年来,这个工兵团坚持不懈学雷锋,先后被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一等功。
天天与雷锋同行
这个工兵团6次精简整编,7次改变隶属关系,驻地从北国的白桦林,迁到南国红土地,47年担负的任务,跨越作战、施工、援外扫雷、国际维和等方方面面,但无论怎么变,这个工兵团官兵“天天与雷锋同行”没有变。
这个团道桥三连大学生新战士伍龙平至今记得,自己入伍后经历的诸多“第一”,都与雷锋有关:领到的第一本书,是《雷锋的故事》;学唱的第一首歌,叫《学习雷锋好榜样》;第一次参观团史馆,人人对着雷锋像宣誓;参加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学雷锋做好事;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学雷锋标兵事迹报告会。他们建设学雷锋网站,官兵可随时上网观看和下载雷锋图片、录像和经验资料;在《雷锋人生哲学漫画》中,他们用形象生动的雷锋故事告诉官兵,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我与雷锋比差距”、“学学雷锋的价值观”等教育讨论活动,让官兵们兴致盎然。这个团官兵人人知晓雷锋生平事迹、个个掌握雷锋精神实质;雷锋的言行与形象,天天浸润每个官兵的心灵。
随着时代发展,做“打水扫地”这类“好事”不大时兴了。但这个团官兵认为,“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群众永远需要雷锋”。他们调整思路,把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转变为参与驻地公益事业,开展“雷锋在线”、“雷锋扶贫”等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大量致富和就业信息。同时,团队积极参加驻地植树造林、修路架桥、环境治理等,组织医疗小分队奔赴偏远农村义诊,为贫困村兴修水利,发展养殖业等,受到群众赞誉。
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激励官兵岗位学雷锋,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成都军区某工兵团通过这个途径,让越来越多的官兵,找到雷锋精神与时代、与个人成长的契合点。
战士杨定旺担负国防工程设施维护任务后,工作岗位从营区搬到大山沟。在岩壁上,杨定旺写下这样一首打油诗:“出洞一片绿,入洞一支烛。荒芜寂无声,但闻野兽嚎。朝起晨雾涌,夜来被子潮。毒蛇设‘关卡’,蚊虫伴长宵。”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杨定旺一干12年。他像雷锋一样刻苦钻研业务,成为水、电、风三大专业的技术骨干,排除上百次设备故障,确保设施无一损坏,被军区评为“工程维护管理先进个人”。
道桥三连战士李虎成为地震救援队队员后,苦练“救灾绝招”,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救出包括“芭蕾女孩”李月在内的13名被困群众,抢通前往“地震孤岛”的“生命线”,他与战友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一等功。
教导队教员李海燕、花松林发扬雷锋“钉子”精神深钻细研,研制出“压胎器”、“模拟训练地雷”、“多功能携雷袋”等成果10余项,为提高部队训练水平作出贡献。
据统计,近年来,全团涌现出训练标兵、技术能手237名,97名官兵团工作成绩突出立功受奖,41人受到军区和集团军的表彰;971人取得了大中专文凭,75人考上了军校,3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野外驻训、抢险救灾、维和援外……秉承雷锋精神,这个工兵团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他们每年都组织官兵在驻地附近义务植树,如今百亩“雷锋林”染绿了周围荒山,绝迹多年的松鼠、野兔等也回来了。驻地被评为“生态宜居城市”,工兵团营区被评为“绿色生态营区”。
“班子”交接的必备内容
47年来,这个团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学雷锋,是“班子”交接的必备内容。“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这个口号,在团党委成员中一叫就是47年。在参加边境扫雷、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任务中,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工兵团领导的身影。有8任团长、9任团政委被集团军以上机关树为“先进领导干部”、“雷锋标兵”;团领导班子成员,有三分之二也是“学雷锋标兵”。
这个团建立团、营、连三级学雷锋领导小组,每个排还设立辅导员。为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和有效性,三级领导小组每月初都要召开会议,讲评上月情况,研究制定当月计划,明确具体分工,坚持做到年初有活动规划,每月有好人好事评选,每季度有分析检查,每半年有总结交流,每年有表彰奖励,从制度上保证学雷锋活动的经常性。为激发官兵学雷锋热情,他们对学雷锋积极分子实行考学、转士官、选拔、立功受奖“优先政策”;同时,将学习成才、双拥共建、“岗位建功之星”、“双争”等纳入学雷锋活动,拓展了学雷锋活动的空间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