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在漯河市政府部门评议大会上,来自全市的1027名各界代表现场投票,从159个政府机关内设科室和二级机构中直接选出了3个最差科室。最终,1名科长被摘下乌纱帽,2名科长的前途受到严重影响。轰轰烈烈的“千人评政府”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公共监督是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关键因素,自下而上“公民评议政府”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引进公共监督,也应该讲究务实高效。如果以这样大规模的方式进行,不免让人怀疑其效率和效果。
“千人评差官”的成本是高昂的。从群众代表的推荐选拔、资格审核,到一千多人的现场参与组织,填写各种报表、材料和评价载体,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精力和经济上,对于政府和民众来说都是耗费巨大的。相对于这样高昂的成本,监督效率自然要下降。正如漯河一千多群众代表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兴师动众、劳神费力地忙活很久,所评价出的无非是“三个最差科室”,一个被免职的差官,两个仕途受到影响的干部。
为了淘汰“一个差官”,花费如此大的成本,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同样是引入公共监督,原本还有太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方式可以去选择。比如网上投票这种既简便又快捷的方式。事实上,没有必要非得大操大办地搞这般“千人现场大评比”。而且,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对于权力的“运动式监督”,在现实中的推行要么是一阵风,要么会异化成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结果是效率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高。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社会中很多人对于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并不熟悉,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和提升。特别是由于细化评价标准的缺乏,一些人对于行政部门的工作绩效评价多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意志,很难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诚如报道中所说,“一名群众代表对50个执法类单位投了40个‘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而其实,该群众真的了解50个执法类单位的工作绩效吗?显然,其所作出的评价带有个人情绪。
评价过程和评价目的虽然是“公民评议政府”,但从报道中可知,整个评价过程的组织和评价结果的汇总都是由政府部门在担任,掌握着最终的裁量权,因此这种评价“统计”也难免让人产生一些疑问。漯河市的“公民评议政府”,暴露出了目前公共监督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管理部门不妨以此为案例,进一步完善公共监督的管理制度,切实让这种考评方式能够促进绩效的改善,而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