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华,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少将,兼任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军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要著述有《军队后勤改革纵横谈》等。
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王义华的办公桌前,摆着一圈开会用的桌椅,他常在这里召集工作人员开会。10年来,王义华全身心投入到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这项重大事业上,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节假日大都在办公室度过。
做一个坚定的改革者
记者: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军大面积推开,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至今已有10个年头,收获如何?
王义华:总的讲,一方面,通过改革,全军撤销食堂、军人服务社、营房维修机构等后勤保障机构2200多个,调整精简保障人员6万多人;压缩军队幼儿园、子女学校151所;有295个军需工厂、农场等保障性企业30.4万职工移交地方,大大解放了部队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提高了部队遂行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全军引进餐饮企业1600多家、大中型连锁超市900多家、资质优信誉好的物业管理公司1200多家,实现了这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既解决了社会人员1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又明显提升了服务水平和保障效益。
记者:您参与了军队保障社会化全过程,有人说您是其中的主要“操盘手”,对此评价,您如何看?
王义华: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科学把握国家发展全局和军队建设大局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军队要“消肿”,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1998年12月,江泽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准确地说,我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英明决策最坚定的拥护者和具体政策制定的推动者。如果说,军队保障社会化是个“大棋盘”,我为能作个“过河卒子”深感荣幸。
记者:改革必然触及到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一定很多,是什么支撑您一往无前?
王义华: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无论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或者想达到某种目的,都有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信念、意志和精神支柱。”我的信念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军队。我出生于苏北盐城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很穷。可以说,是人民军队让我吃饱穿暖,养育了我,将我从一个普通青年培养成为一名将军。我对人民军队有一种报恩的思想,既然党和军队将我放在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这样一个位置上,我就要尽全力把这个事情做好。改革中尽管有各种困难与障碍,我从未退后一步。
记者: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的难点在哪里?
王义华:概括地说,有两方面。一个是“交出去”,把部队那些担负非军事机构及其人员交给社会;另一个是“引进来”,通过市场机制引入军队保障所需的社会资源和力量。从这10年的改革实践来看,我觉得“引进来”的工作相对容易,难就难在“交出去”上,尤其是军队职工的移交,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做一个专业的改革者
记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专门知识,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王义华:要搞好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我们必须具备专业精神。我入伍时,高中刚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但我热爱学习,可以说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努力让自己成为专家。为了弥补自己在社会管理知识方面的不足,我48岁时,还到大学学习深造,拿到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
记者:作为一名专家型将军,您对世界各国军队保障社会化的趋势是怎样认识和把握的?
王义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军队纷纷加快改革步伐,在后勤保障社会化中寻找出路,以谋取未来的战略主动权。美军作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领头雁”,已有几轮大的动作,彻底将非战斗性勤务保障推向市场,将几十万个文职甚至军职岗位交由民间机构或私有企业承担。目前,美国法律规定,军队40%的保障任务由地方企业承担,在实际保障中,美军社会化保障程度远远高于这一比例。
记者: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改变世界军事发展的面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队保障有哪些新特点?
王义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看,信息化战争的军队保障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是物资消耗量激增,大大增加了保障工作量;二是武器装备技术含量大幅提高,运输、储备、维护、修理的难度空前加大;三是战争通常速战速决,对各类保障的速度和效率提出新要求。这些新变化使得军队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和资源实施保障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借助社会各领域资源,将军队非作战性保障工作承包给地方机构和企业,以达到提高保障能力的目的。
知难而进,探索前行
记者: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面对困难与压力,面对矛盾和问题,下一步怎么办?
王义华:知难而进,探索前行。
记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目前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应对?
王义华:首要的是更新思想观念。推行军队保障社会化,说到底是我军保障体制、保障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教育引导部队站在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自觉破除单位、部门、个人利益,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其次是将军队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国家和地方继续落实水电气热管线铺至营区边界等优惠政策;研究依托地方物流配送体系,对部队实施饮食、商业等社会化保障的措施;制定出台军队保障社会化管理规定、承包商资质管理办法、检查评估实施办法等配套措施,规范改革运行秩序。第三是逐步调整后勤保障社会化经费补助标准,适当投入经费,完善“谁改革谁受益”的激励机制。
记者:“十二五”期间,您对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有何考虑?
王义华:“十二五”期间,应深入贯彻胡锦涛主席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本着“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原则,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履行使命任务需要,围绕军委确定的改革任务,聚焦重点项目,突出关键环节,拓展范围领域,破解矛盾困难,细化配套措施,分类型、分项目改革,成建制、成规模推进,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成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将军队保障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中,初步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
(人物肖像:赵和平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