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感动百万市民的『宣传员』

    ——记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惠周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9日 01版)

        他是一个平凡而执着的人,利用一切时间汲取知识,创造性传播党的理论,把“思维着的精神”献给社会;他怀着崇高的使命感,用心血和汗水烹制更多的文化大餐,让平民百姓得到精神享受;他用忠贞、坚韧和柔情,精心照顾瘫痪20多年的妻子,成为“感动省城十大人物”,百万市民为之动容,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新时期宣传干部的崇高形象。

        他,就是54岁的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惠周。

        “当一个宣传员思想僵化的时候,就是他的宣传生命终结之时”

        从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王惠周一直在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工作。他是一个视信仰为生命的人。正因如此,28年来,他心无杂念,忠于职守,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他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扑在学习上。

        “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精神的源泉源自哪里?来自不断地学习。”王惠周经常如是说。他知道,作为宣传干部,首要的使命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当一个“宣传员”思想僵化的时候,就是他的宣传生命终结之时。

        思想如何能时时“保鲜”呢?王惠周的答案是:基于使命感之上的学习和思考!

        多年来,他的各种学习笔记有一百多本,历次听讲座和报告会都要详细做记录,仅在膝盖上就写完了13本共几十万字。“惠周同志对理论著作研读甚深。有时询问他一句话的出处,他会告诉你翻开哪一本书的大概多少页,那页数总相差无几。”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翟应函钦佩地说。

        王惠周每天坚持收听收看3个小时以上的广播和电视新闻。他常常利用中午时间,抓紧分秒学习和工作,每年在办公室就要吃掉好几箱方便面。他悉心研究石家庄历史文化,参与编写的《石家庄历史名人》、《石家庄通史》相继出版;他积极支持公木纪念馆建设,保护“309号院”等革命旧址。他主持创建的石家庄电视台《理论之窗》节目和“石家庄宣传网”网站,开辟了理论宣传的新窗口,其中电视理论宣传获全省一等奖。他撰写的理论文章获得两届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社会科学青年专家。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女人九香》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谈及王惠周,主演刘莉莎心服口服:“《女人九香》剧本还在胚胎时,惠周同志就参与其中,和编剧一起修改剧本,到现场观看彩排,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和他沟通很容易,因为他非常内行。”

        “能让社会最普通的人享受文化的泽惠,我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2005年夏天,王惠周做了膝部手术。这之后,他就多了一个遗憾:“以前出去讲课,我都是站着讲,而且不用稿,像演讲似的。今后不能长时间站着了。”

        站着讲还是坐着讲,在听课人看来也许只是个形式问题,但作为理论宣传工作者,王惠周却认为:“站着讲课,更容易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台下的听众。肢体语言运用得好,可以提高人们对你所讲理论的认同度。”

        为了让自己的理论宣传深入人心。他给自己立下规则,每次讲课,就算是同样的题目,也要重新写一遍讲稿,在内容上有所创新。有一次,为了讲好从日韩困境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尽管手头资料已经很多,但他觉得不够,专程到农业部、中国社科院等部门查询资料,然后带着几十公斤的资料坐火车回来,人累得气喘吁吁,但这堂课却以新颖的内容吸引了众多听众。

        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还自创了一套“三边理论宣传法”:一是用身边事例给群众讲道理,二是用外边的大事论道理,三是用上边的精神明道理。

        去年,他到裕华路办事处作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听课的都是社区居民。他摈弃枯燥的概念,从人人追求幸福说起,娓娓谈到人生幸福的智慧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生活、学习和工作。他的报告如春风化雨,声声入耳,许多居民听后站起来鼓掌。

        近年来,石家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委宣传部推出“免费的文化大餐”——燕赵讲坛。作为该讲坛的主推人之一,王惠周每场必到。人们总能看到,他足蹬平底鞋,手拎深蓝色无纺布包前来听课。平民本色的王惠周,与听众打成了一片,吸收上来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燕赵讲坛越办越红火,百科全书式的讲座,惠及百万群众,成为全国性文化品牌,国内30多个城市前来学习“取经”。王惠周说:“能让社会最普通的人享受文化的泽惠,我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王惠周深知,在导向问题上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筑牢阵地,守土有责。多年来,正是因为始终紧绷这根弦,一向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他,有时也会变得“很固执”。那是2004年燕赵讲坛刚开始举办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讨吸引听众的对策。有人提出请人来讲风水和卦象,理由是社会上很多人对此感兴趣。王惠周断然拒绝:“如果是讲《易经》中的哲学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但要讲风水算卦这些东西,我坚决反对。”作为燕赵讲坛专家组组长,他意味深长地说,“思想领域没有中间状态,先进思想不去占领,必然被腐朽的思想占领。燕赵讲坛是先进文化讲座,这个导向必须坚持。”

        “为热爱的事业和热爱的人付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些年,王惠周总是将充沛的精力扑在工作上,但他的同事却深知,为此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二十多年前,王惠周的儿子还不到一岁时,妻子就得了“多发性硬化”,先是双手、后是双腿瘫痪,再后来脑萎缩,神志不清。但即便在妻子病重的最后两年间,他的心也始终是两头沉——一头装着妻子,一头装着工作。

        2007年,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此时,妻子丧失了吞咽功能,只能插胃管进食。看到妻子如此痛苦,王惠周决定用嘴咀嚼后喂饭。那时正值冬天,他把做好的饭盛到碗里,泡进热水盆,然后一口口嚼烂喂妻子,一顿饭下来得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小时,饭菜热了凉,凉了热,每次都要回锅五六次。

        那一年,石家庄恰逢解放60周年,市里想打造一台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为晚会牵头人,王惠周有一段时间需要常驻北京。因惦念生病的妻子,他每天晚上买火车票坐夜车返石,有时没有座位,在拥挤的过道里,站立3个小时回家,照顾好妻子再坐次日早晨4点钟的火车返回北京。“等我们讨论方案时,他肯定会到场。”石家庄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郭纯阳激动地说。

        2009年11月的一天,王惠周抱妻子到阳台晒太阳。“你知道我是谁吗?”他附在妻子耳边大声说。妻子张张嘴,却没有声音。但口型却能辨出“王惠周”三个字。“我对你怎么样?”“好!”妻子枯萎的眼窝里溢出了泪水。

        此后不久的一天清晨,当王惠周端着热好的牛奶与鸡蛋来到妻子床边时,妻子已满载着丈夫的爱,溘然逝去。同事和朋友前去吊唁才发现,王惠周的家真可谓“家徒四壁”:除了一台电脑,别无其它电器;家居寒酸陈旧,木板加铁架的老床吱吱呀呀……

        看着大家诧异的目光,王惠周却淡淡地说:“生活的艰苦算不了什么。能为热爱的事业和热爱的人付出,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在王惠周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泛黄的《党员必读》。在这本陪伴了他26年的小册子上,有几句话被王惠周用笔做上了标记:“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制度和政策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王惠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庄严的承诺,肩负起新时期宣传干部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