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昌11月27日电 “豫章海、海昏(阍)、海阳、海口以及明组邑、明都泽,这2组6个‘古地名化石’,是先秦时期和秦汉之交的鄱阳湖古地名。”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在赣举办期间,江西知名历史学者陈江向记者披露了他对鄱阳湖先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据悉,这个引用了146种历史文献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给出了一个包含自然、人文、经济、民族地理学等复合内容的鄱阳湖先秦史,为复原和重建鄱阳湖史和江西地方史提供了突破口。
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为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目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正在进行。而距今2200余年前的先秦时期,环鄱阳湖区的人文状态、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民族结构究竟如何?在湖水南扩延至鄱阳县附近、易名为鄱阳湖之前,它除了世人熟知的彭蠡、彭泽、彭湖等古地名外,是否还有其他“雅号”?随着江西滕王阁文化促进会研究员陈江关于鄱阳湖先秦史的研究新成果问世,这些涉及鄱阳湖人文历史之源疑问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陈江的最新研究成果《亡诸考》,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山海经》、2100余年前的《史记》、1900余年前的《汉书》等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除了首次把对鄱阳湖人文地理的探索触角延至先秦、结束了鄱阳湖先秦史空白的尴尬外,还新发现了两组鄱阳湖古地名群:第一组鄱阳湖古地名约诞生于先秦,是按照自然地理学的规律产生出来的,共有4个,即豫章海、海昏(阍)、海阳、海口。第二组约诞生于秦汉之交,是按照人文地理学的模式产生的,共有2个,即明组邑、明都泽。《史记》记载2220年前秦始皇南巡时便曾游渡豫章海,明组邑、明都泽则均以秦汉之交环鄱阳湖区百越军事将领亡诸命名。
“先秦时期的环鄱阳湖区先民的生活生产以及‘饭稻羹鱼’生产技术系统与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符合现代的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并对中原地区有重大影响,比如两汉时期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就已远销中原,鄱阳湖刀鱼还曾列入魏武帝曹操的宫廷食谱。”陈江说,“对鄱阳湖区地方史展开科学的、透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继承和利用鄱阳湖地区的优秀历史资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和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