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张家港永联村的田间小路上,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全国高校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兴致勃勃地考察了永联现代农业与花卉基地、永联小镇、江南农耕文化园等地,感受着苏南农村巨变。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方宁认为,40年来,永联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以工哺农、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对于中国其他地区“三农”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25%集体股份,构建“利益共同体”
走进永联村,犹如进入一个绿色农庄,这里的绿化覆盖率达45%。
绿色农庄同时也是“绿色钢村”。位于张家港长江边的永联村,1970年通过围垦江滩而建村,由于地势低洼,常年涝灾,村民生活十分贫困。198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创办了轧钢厂,发展为现在的永钢集团。
在前来参观的“三农”专家眼中,这座“绿色钢村”,不仅是苏南农村发展模式的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功范例之一。
2002年,永钢面临改制,集体资产怎么办?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有着自己最朴素的理解:“村民要与集团共享土地所有权收益。只有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民才能获得更多实惠。”
永联村从实际出发,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实行“村企合一”,为村集体保留了25%股权。近年来,每年光股份分红就为村里提供8000万元以上的可用资金。吴栋材表示,不管将来永钢怎么发展,这25%的集体股份,将始终反哺村民。
25%的集体股权,使永联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05年,永联村委制订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需要投入建设资金10多亿元,永钢集团预先垫付资金,使这一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并先后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村级农民集中居住区”、“藏书最多的村级图书馆”、“设施功能最完善的农民剧院”等“十多个全国农村之最”。
“六个化”,解读新农村之“新”
2006年,永联村投资15亿元,把散居的2500多户村民集中起来,建设了占地600亩、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永联小镇”。“永联小镇”既是一个居住功能完善的小区,又拥有教育、文化、商业、医疗、污水处理等综合功能,是一座“村中城”。
“不能让农民扛着锄头上20多层的住宅楼,居住集中化后,必须要使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认为,农村的工业化不是农村的工厂化,而是农业的工业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永联村确立了“六个化”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
如今,永联村达到了“四个96%”。全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6%的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6%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
工业反哺农业,永联还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投资2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并规划建设了3500亩高效农业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项目启动资金,促进高效农业发展。投资5000万元建成的“江南农耕文化园”,于今年10月正式开园。吴惠芳告诉记者:“除了给村民和苏州地区市民提供一个体验农家文化的场所,农耕园也为永联留下了一条文化传承的根脉。”
素质提升,“奖文明”促“讲文明”
永联村39组蔡孔宝一家,已连续五年获“文明家庭奖”,村里共奖励3万元。蔡大爷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一家没有发生“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对明年一月份的评选,他满怀信心地表示“没问题”。
用“奖文明”来“讲文明”,是永联村党委的一大创新。吴栋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塑造高素质的村民。从2003年起,永联村党委专门成立文明办,设立“文明家庭奖”,制订了八大类58项评选标准,每年拿出近千万元奖励村民。
制度奖励激励人,文化建设熏陶人。从2005年起,永联村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联峰广场、大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载体。
永联村图书馆拥有图书2.5万册,阅览室拥有270种报刊杂志,月图书借阅量达3500余册;永联大剧院不仅放映《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等优秀影视作品,还邀请国家京剧院、中国曲艺家协会、韩国木花剧团等国内外文艺团体前来演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提升文化品位。
清晨的联峰广场,是永联人展现的第一道风景,几百人迎着朝阳翩翩起舞。舞蹈队、锣鼓队、龙狮队、折扇队等文体队伍,繁荣着永联的传统文化。
“一幅由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永联村路口的大型广告牌宣传语,表达了永联人对美好家园的愿景。这一切,如今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