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马’要重见天日了。到了那天,我一定要亲手摸摸它……”10月16日,湖北武汉,86岁的格伦·本尼达一再对身边的中国友人念叨。此刻,他的心已随儿子爱德华等人飞到了不远处的监利县。
格伦·本尼达,原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志愿援华抗日战士。1944年的援华作战中,他的战机在监利上空被日机击落,沉入湖底,他被当地军民救起。此次来华,老人本想重访监利,无奈身体不适,只好委托家人成行。
安装了九个心脏支架、靠起搏器维持心脏稳定、13个小时长途飞行……什么也阻不住本尼达重访中国的心。令他感动的是,一场开掘、修复、保护这驾坠机的行动,已经在中国持续了数年。主办此事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将其命名为“龙腾虎跃”行动,寓意中美两国友谊常青、携手共进。
这是本尼达的心愿,也是两国人民的心愿。
一场军民联动的营救
1944年5月7日下午一时许,监利县罗家村。6岁的罗必书陪父亲罗甫世在田里干活,突然听到天上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抬头一看,“一架飞机冒着浓烟,飞得快挨着树梢了。”很快,飞机砸进不远处的下凤湖里,一朵“白云”从机上弹射而出。
罗必书父子与村民们忙往湖边跑去。在湖边麦田里,他们发现了那朵“云”——一个硕大的降落伞。伞下,一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外国大兵,正摇摇晃晃地爬起,左腿受了重伤。
敌人?友人?语言不通,村民们一时没了主意。
这个“大兵”正是本尼达。“我拿出每个美国飞行员都有的救生小册子,上面有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写明我是来华助战的美国人。”明白了本尼达的身份后,村民们立即带他进村、包扎伤口,还炒鸡蛋、焖米饭款待他。
为了保证本尼达的安全,几个村民连夜动身,冒着遭遇敌军的危险急行军,将本尼达送到了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
在那里,他见到了时任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
“你很年轻,很英俊。”本尼达清晰地记得李先念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我好久没刮胡子了,不是很显老吗?”“不,你的眼神非常年轻,富有活力。”
李先念很关心本尼达,常去看他,还将心爱的手枪、华中地图、一顶竹斗笠送给本尼达,并托他转赠飞虎队长陈纳德将军一把从日军处缴获的长剑。
和新四军官兵度过的时光短暂而快乐。由于乒乓球技术很好,而且擅使当时中国还未出现的横拍,战士们常常“缠”着他一起打球,并请他当起了教练。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本尼达总会开玩笑地说:“是我把横板技术传到中国的,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那时就开始了”。
两个多月后,本尼达伤愈,被辗转送回美军基地,继续战斗。他不知道,陈纳德将军特意致信新四军总指挥朱德表示谢意,还在晚年将此写进了回忆录;他也不知道,此刻,他的那架战机,已经被机智的监利村民绑上石块沉入湖底,躲过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搜索。
三次饱含深情的“回家”
2001年,本尼达终于等到了重回中国的机会——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美二战老战士友好叙谈会”。似乎是上天的精心安排,他被一位中国老将军的发言吸引了:“新四军五师”、“营救飞虎员队”……是他,夏夔,参与过营救自己的新四军“夏翻译”!他激动地起身向夏夔挥手,两人含泪相认,会场一片欢腾。
遗憾的是,这个消息没有传到监利人耳中,本尼达也没能重访监利。
200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特意找到本尼达,递给他一份《美中晚报》,“中国监利人民寻找格伦·本尼达”的大标题赫然眼前。原来,2001年9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负责人从罗必书口中得知了1944年的那段传奇,当即决定寻找本尼达。
此时,本尼达坠机上的三挺机枪已被找到。根据机枪编号,人们确定了本尼达的名字,并在美国广发启事。
握着报纸,本尼达落泪了:“监利人民没有忘记我,我要马上回去。”
2005年8月,本尼达和家人终于踏上了监利的土地。7000多名乡亲吹着唢呐、放起鞭炮,从四面八方涌来欢迎这位“老朋友”。乡亲们还特制了一副滑杆,抬着他走过泥泞的田埂小路,查看战机当年沉没的地方。
5年后的2010年10月,本尼达第三次来到中国。这次,他特意飞到湖北红安,参访李先念纪念园。一顶以李先念当年所赠斗笠为原形制成的工艺品,被本尼达恭敬地送到了李先念像前,莹透的质地上,刻印着新四军的徽标,勇猛的“飞虎”,翱翔的战斗机,还有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共同诉说着当年“云霄飞将地上遇救星”的一幕。
李先念的女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党组书记李小林全程陪同着本尼达。自从2005年结识之后,两家人的友情跨越重洋,再也不愿中断。“我知道飞虎队是您的骄傲,所以您家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老虎’,以后,我要多多帮您收集老虎。”李小林特意送上了两只中国“虎”——一幅精美的双面苏绣、一张国画,本尼达和家人惊喜地笑了。
“感谢中国人当年对我无私的帮助。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中国人民。”本尼达真诚地说。
一次铭记友情的发掘
在监利,人们从来不曾忘记过本尼达。发掘坠机、留传佳话,是监利人一直以来的心愿。
1987年,第一次坠机开掘在监利县主导下展开。想象中水到渠成的事却困难重重——43年过去,战机已沉入水底淤泥中8米多深,加之湖底多流沙,开掘过程中塌方不断、坠机下沉,开掘被迫中止,只挖出了三挺机关枪和少量小件残骸。
监利县开始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求援。2005年,工程拨款20万元人民币,请监利县再度试掘坠机,却依然以遗憾告终,只打捞出了油管、起落架、轮胎等40余件坠机部件,并使坠机显露出了部分轮廓。
“我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工程,但我仍然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架飞机。”看着泥塘中显露出的坠机尾翼,重访监利的本尼达百感交集。
于是,第三次发掘开始酝酿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负责人不避繁难,决意“按照发掘文物的方式发掘战机”,这意味着要制定严密的行动规划,并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报。
申请很快获得了批准。据工程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靖介绍,行动分为五个阶段:勘探战机位置、整治道路和周边环境、由有资质的文物队伍开掘坠机、修复坠机、建立战机陈列馆。目前,已探明战机位于水下12米处,道路整治也已着手,规划中的“中美人民友谊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0亩,将在不久后与公众见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08年,美国《美中晚报》曾如此评价开掘坠机的意义:“这是中国人‘情义无价’人性情怀的全面绽放”。中国人正用行动为本尼达圆梦,圆一个友谊永存、和平常驻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