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在央视直播大厅,最后一个出场的武丑毕佳旺手持大刀,以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为自己的京剧技巧展示赢得了满分,也为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简称学京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央视继“青京赛”之后,首次为戏曲学校学生们提供展示平台。64名进入决赛的学生,分中专、大学两组,最大的不过24岁,最小的刚10岁。他们是从国内10个省市、16所戏曲院校、近300名参赛选手中选出的佼佼者。恰逢京剧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批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朝气蓬勃的京剧苗子,让人看到了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在今天的血脉延续,更看到了中国京剧未来的希望。
传承京剧薪火
最后一场决赛中,中国戏曲学院的武花脸王俊,以过硬的功夫施展长靠、短打,将《火烧余洪》演绎得到位完美,赢得评委、嘉宾及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可谁能想到,他感冒发烧,此刻是抱病参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青衣李慧,将人们并不熟知的黄(桂秋)派代表作《祭江》演得柔中带刚,令人大开眼界。中国戏曲学院的武旦陈宇,在《锔大缸》中踩跷上场,将这一久违京剧舞台的绝活儿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批好苗子,他们基本功扎实,扮相、身段都很好,我们的京剧后继有人,这太让人高兴了。”著名老旦演员、曾任上海戏校校长的王梦云兴奋地说。
谈及本次大赛的举办初衷,大赛评委会主任刘连群介绍说:“这是一项放眼长远,着力眼下的战略举措,为的是传承京剧薪火。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导演高牧坤说,京剧的程式化很高,演员要讲究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要有扎实的幼功。因此,培养京剧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包括中专和大学生的培养。本次大赛一再强调学生时期动作要规范,要重视基本功训练,反对拔苗助长。几场比赛看下来,看到学生们表演都很规范,令人欣慰。
明确责任担当
本次参赛的学生以90后居多,均非梨园世家,问及为何走上学戏之路,竟都答曰:“喜欢。”
在人们心目中,80后与90后多是独生子女,娇骄二气严重。但本次学青赛,参赛学生们却以练功不怕苦、伤病不退赛让人刮目相看。中国戏曲学院的武生郭晓磊,因常在练功室练功而被同学们称作“功神”。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的武旦白杨,决赛前腿半月板损伤,但她坚持参加比赛,她说:“我如退出,会终生遗憾。”
曾获中国剧协戏曲“小梅花”称号的中国戏曲学院的裘识,此次以《四郎探母》中的《坐宫》一折参赛,唱到“叫小番”的高腔时,又高、又亮、又脆,赢得了满堂彩。台下又高又帅的他直言最爱京剧,尤其是余派和杨派老生,自己也会一直朝这一方向努力。被著名表演艺术家、大赛点评嘉宾刘秀荣夸为“功夫了得”的武花脸王俊、“快而不乱”的武旦陈宇、“唱做俱佳”的梅派青衣付佳,均坦言希望京剧舞台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届大赛监审组组长、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且正处社会转型期,年轻人为了生存选择成名成利之路无可厚非,但仍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京剧这一利益低廉的职业,他们也不是为了糊口,这说明他们有一种传承民族精神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大赛点评嘉宾仲呈祥说,传统戏是经过时间筛选流传下来的经典,代代相传永恒不变的是民族精神,如《祭江》讲述夫妻真挚的感情和怀念,《坐宫》则体现了孝道。他希望这些京剧苗子超越功利,一辈子爱这个事业,多读书,增强文化修养,不做流星,而要做艺术家。
承载百年希望
“京剧姓‘国’,我们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准备,更为新中国成立百年做准备,未来50年,京剧艺术的顶梁柱就是他们。”翟惠生激动地说。
64名选手轮番登场,紧张和精彩不亚于四年一届的“青京赛”。有网友留言说:“参赛选手个个都很棒,他们那么可爱、认真,让我们看到京剧事业后继有人,真是令人鼓舞。”
俗语道:“台上十分种,台下十年功。”学生们的精彩表演,既体现了他们平时苦学苦练的成果,同时也体现出幕后老师们的辛劳和奉献。记者看到,在决赛现场,著名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宋德珠之女宋丹菊一直在自己的学生陈宇身旁作指导,从化装到候场,直至比赛结束。谈起自己的这名弟子,宋丹菊笑着说,京剧跷功是一项传统技艺,踩跷表演更会展现女性的婀娜身段,陈宇能吃苦,不光武打好,刻画人物的表演也不错。王梦云则点评道:陈宇既武又旦,深得宋(德珠)派精髓。
“学生在大赛中的舞台实践量,是平时校园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参加比赛,互相切磋交流,可以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说,“学京赛”不仅推动了学生们的技艺,还在于它对戏曲教育者的促进和点拨,为今后戏曲院校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今天学生们所表现的是数百年、千年之遥的人物和事件,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翟惠生对学生们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认为本次大赛行当齐全,传承有序,流派纷呈,后继有人。
大赛评委、曾任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班主任的张关正指出,这批学生是继京剧研究生们之后的新鲜血液,再过20年、30年乃至40年,如今舞台上的领军人物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王蓉蓉等人都将被他们所取代,他们将成为京剧艺术继承、发展、创新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