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兴山,辽宁阜新农民,虽然住在穷乡僻壤,可咱是中国农民低碳第一人。这个称号可不是自封的,是首届中国“低碳时代(国际)论坛”评出来的。
评委说俺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文化价值的倡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说我研究出的太阳能房,为冬季漫长的北方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大道理俺不懂,但俺知道:屋里冷嗖嗖、院子脏兮兮、厕所臭哄哄、厨房烟熏火燎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可五年前,咱辽西的农民多是住这样的房子。
前几年建设新农村,城里的专家给俺们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精美的房子,可是最后都停留在图纸上了。为啥?农民们盖不起!农民盖房子就讲究两条:一要漂亮,二要便宜。
啥玩艺便宜?太阳光最便宜。阜新地处辽西北,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以前我们说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回我要让它“照着哪里哪里热”。
为了发明太阳能房,5年来,我把家里3间砖石结构的“北京平”拆了建、建了拆,最后拆得乱七八糟,实在没法住了,只好扒掉,全家搬进了一个3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看护房。终于,我设计的“多功能组合式太阳房”成功了,而且获得了国家专利,就是房子的主人不是我,而是同村的张景义。去年阜新遭遇5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而我设计的太阳能房里温度始终在20℃以上,比普通农宅高8℃。
问我的房子为啥暖和,告诉你我的太阳能房有“三宝”:一是太阳能集热墙,二是燃池,三是高架灶。集热墙就是在二楼墙上用建筑胶粘一层黑炉渣,涂上吸光粉,再在外面安两层厚玻璃,用来采集太阳光;燃池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密闭空间,填进植物根、茎、叶及锯末,使之处于厌氧阴燃状态,用以提高室内温度;高架灶就是将灶台设在一楼1米高处,烟通过火墙进入二楼火炕,并在火墙里二次燃烧,一楼烧火二楼的炕都热。
以前村里人要是说想住楼房、用抽水马桶、洗热水澡,别人会说这是做梦,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五年来,阜新地区已经有20个乡镇50多户农民建起了太阳能房,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也有不少农民到我这儿来取经。
问我为啥不给自己造一个?我想造一个,至少100平方米的,可搞发明把我的家底都掏空了。不过,我不悲观。现在,大连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我的太阳能房进行深入研究,从技术方面全面提升,然后在东北农村推广。到那时候,我肯定能富。
颁奖晚会上,我说:“我的愿望就是建设低碳型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话说得大了点,其实,我最希望看到的、而且能够做到的就是:让所有农民都住上冬暖夏凉、清洁卫生的太阳能小别墅。
(刘兴山口述 本报记者毕玉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