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管理学来说,赵曙明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向西方学习管理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国内、并将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学者之一,更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管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之一。
正是凭借这些“最早”,11月15日,赵曙明获得了“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从农家子弟到著名学者,赵曙明的成长踏着时代的节拍——
上世纪70年代,赵曙明是回乡务农的高中生、“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手、生产队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南京大学英语系工农兵大学生。
80年代,赵曙明是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教育学硕士、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加州波莫纳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外文系讲师、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
90年代,赵曙明是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代院长、院长;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
2000年以后,赵曙明是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10多部专著、180多篇论文的作者,多家企业的顾问,以及一大堆重要奖项的获得者。
作为开拓者,赵曙明的诸多研究成果共有的特点是“第一”:《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填补国内教材空白;开发设计了国内第一套“企业人力资源指数”;拿出国内管理学界第一份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47万字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内最早专门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专著……
1995年开始,赵曙明开始致力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和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等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并先后出版了《东西方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等中国管理学界的开创性著作,特别是后一本书,首次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与评估。2000年,赵曙明主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与管理对策”的研究工作,并在2003年出版专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站在世界理论前沿,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的作用过程、作用方式,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探讨,被席酉民、董克用、潘金云等国内管理学专家誉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一项兼具开拓性意义和导向性作用的学术成果”。
从1991年学成归来,20年过去了,赵曙明做学问、搞教学、做调研、搞行政,每天起早摸黑。只睡四五个小时。秘书韩茜说,赵老师在国内出差一般早上飞出去晚上就飞回来,到国外出差则是回来之后连时差都不用倒,马上投入新的工作。
对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赵曙明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管理是一种1+1可能大于2的学问,既要管更要理,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而反观当下的中国,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很多企业和机构仍然被看做只是人事上的监管,很多人才在这种体制观念下要么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要么白白浪费掉。从深层次讲,这是一种制度文化的问题。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管理要发展,必须摒弃消极的制度文化,结合本民族优良的文化积淀,再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