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湿地文化”是一座“立体课堂”

    本报记者 苏 雁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18日   02 版)

        近日,一座以“湿地文化”为主题的“西马博物馆”在苏州中学园区校落成。它集湿地生态馆、人文馆和考古馆于一体,是国内第一家由中学创办的特色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授予第一批“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作为一家中学博物馆,其研究的纵深度以及师生的高度参与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座让人亲近的博物馆

        西马博物馆馆长闻一波向记者介绍,博物馆取名自苏州中学园区校所在地,原苏州工业园区小村庄西马村。走进博物馆,正前方的整面墙是一幅景色优美的太湖流域湿地图片,紧邻的左面墙上则是大幅正在被挖掘机破坏的湿地图片,强烈的视觉反差,让人震撼。

        博物馆分三层。一层是湿地生态馆,大沙盘展现了苏州所有湿地的地理分布情况,大厅四周陈列着红嘴鸭、白鹭等近百种湿地典型动植物标本;根据湿地研究进程,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二楼还原了江南农家和古镇生活,古桥、水车、捕鱼的小船,使人置身于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中;三楼是湿地文明考古馆,近百件苏州中学校友捐赠或被授权,放在博物馆展示的珍贵文物,使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一一呈现。

        在考古馆一角,设立了古陶器修复专区。闻一波和学校的历史教师,经常带学生去苏州草鞋山、赵陵山等历史遗迹,考察并收集古物碎片,参照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修复。

        闻一波告诉记者,西马博物馆展示了湿地研究的深度,使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的破坏,导致了文明逐步消亡,“这将使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生态湿地、热爱中国文化以及传承世界遗产的意识。”

        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中学园区校校长蔡明告诉记者:“西马博物馆是一座能够让人亲近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是作秀和奢侈的摆设,是全校师生5年来湿地文化研究、教育实践后,水到渠成的收获,是学生质疑、探究的‘立体课堂’。”

    一个“湿地文化”的集成之作

        西马博物馆,是苏州中学园区校打造“湿地文化”的集成之作。学校的“湿地文化”研究,是集课题、校本教材、课程、综合活动等为一体的有机体。

        一所城市学校,怎么会想到打造“湿地文化”?苏州中学校长张昕介绍,他在网上看到过一组数据,“1990年以来,全世界的湿地已消失了近一半。”这让他“感到震惊”,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破坏太严重,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为了人的未来发展,更是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服务。”2005年园区校初建,校园内有三片芦苇丛生的河湾,因此顺势而为,“将地缘优势打造成教育资源优势。”

        2006年2月,园区校成立了“湿地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生物、地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多种学科。2008年5月,该课题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

        如何让“湿地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园区校把湿地资源转化为课程体验资源,2008年12月,《湿地》(中、英文版)校本教材正式出版,是目前国内惟一由中学教师编著的湿地教材,其中80%的图片是本校教师原创。《湿地》课程在起始年级进行8课时学习,教学由多学科教师协同完成。

        五年多来,园区校的师生有着一种诗意的教与学的方式:野外考察生态湿地,探寻远古文明遗址。学生自主结成研究小组,从“水乡特色菜谱”、“良渚文化玉器的艺术特征”等26个湿地研究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创立了“绿色卫士”、“Green Plan”、;“泽奇学社”等社团,倡导保护湿地,创建绿色生态有机农场,呼吁太湖湿地申报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一个“地球学习村”

        “湿地保护”这一世界性话题,也成为了中外学生交流的共同话题。“海归”张昕主张“多元文化教育”,致力于打造“地球学习村”,在园区校引进了英国“伦敦德威学院”主办的“苏州德威国际学校”。中外学生一起漫步在校园内的湿地生态公园“西马斜塘”,讨论各国的“环境、生态、湿地”,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

        张昕认为,“校园湿地之‘物种生态多元’,地球学习村之‘人种文化多元’,二者相融,体现的正是‘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教育之根本。我们的学生,正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追求,这是最具生命力、最有希望的教育景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