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他们曾经触犯刑律,但服刑结束、悔悟自新的他们渴望回家,渴望再次回归社会大家庭。职业技能培训、特殊的人才招聘会、社会敞开的怀抱,为这些即将或已经走出高墙的人重新融入社会,打开了一扇温暖的门——

    刑释解教人员:带着合同回家,真好!

    本报记者 梁 捷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18日   12 版)
    河南省豫西监狱去年举行过一场特殊的招聘会,来自省内外的39家企业携手为150名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经统计,招聘会现场共签订了31份劳动合同、74份就业意向。 资料照片

        2010年9月15日,晴空万里,蓝天如洗。

        山东省青岛监狱的广场上,临时搭建起了十几个遮阳布棚。青岛金黄海集装箱有限公司等22家用工单位,正在对90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进行面试。

        还有一年多就将刑满释放的齐铮(化名)拿着墨迹未干的工作合同向管教们展示。“能带着一张合同回家,真好!”他激动地说。

        齐铮因犯抢劫罪,14年前被判死缓。他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多有立功表现,受到多次减刑奖励。更让他骄傲的是,服刑期间他还接受了机械加工的岗位技术培训,并拿到了青岛市劳动局颁发的高级车工证书,而这类技术人材如今非常抢手。所以,齐铮顺利地与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这一天,除了齐铮,还有60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青岛的这场大墙里的人才招聘会,只是各地各部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如何帮助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职业技能:回家的钥匙

        一位曾经在河南豫西监狱服刑过,后来作为企业代表参加监狱招聘会的彭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只要在服刑期间学好一门技术,出去后踏实工作,能生活得很好,也很容易被社会接受。就像我靠踏实的劳动,现在安了家,有了房子,每个月拿不少薪水,生活过得很美满,这都是在服刑之初没想到的。”

        近年来,各地针对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适应社会难、就业安置难、服务管理难等问题,探索建立起“大墙内外资源共享,监所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出来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

        为了把社会力量引入监所,青岛市监狱和劳教所积极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监所内建立了职业介绍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和劳动就业市场,为服刑在教人员提供社会用工信息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创业项目评估,并定期在监所内开展职业技能比赛。

        在湖南,星城监狱广开门路,先后与4家职介机构和100多家用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现场招聘、网上招聘、过渡安置与个别推荐四轨并行的工作模式。2003年以来,他们共举办狱内招聘会28场,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预录超过6000人,预录率达到38.5%。

        此外,在对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各地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

        2007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联合劳动保障部门,首次在国内将“SYB”(“创办你的企业”英文缩写)创业项目引进高墙内,对即将回归社会的温江籍在押服刑人员进行免费创业培训。在今年四川省监狱系统组织的社会帮教日活动中,两家企业作为帮教基地代表,与6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

        黑龙江省各监狱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专项对接,开展服刑人员就业推介活动,提供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岗位见习等服务。省出监技能培训中心还与全省119个刑释解教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刑释人员输得出、企业留得住、个人能发展的工作局面。

        正是这些举措,让服刑在教人员学得一技之长,如同获得了打开幸福之家的钥匙,为他们回归社会再就业创造了条件。

    社会各界:敞开温暖的怀抱

        吉林省通化市日盛就业服务公司总经理崔正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接收安置释解人员。凡是刑释解教人员主动找上门的,她一律接收。同时,她还主动与监狱、劳教单位签订协议,欢迎刑释解教人员到其公司就业。

        在她眼里,刑释解教人员与其他职工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甚至需要更多的关爱。2008年通钢因经济危机影响,部分岗位停产,一部分临时工失去了工作,刑释解教人员游景飞也在其中。崔正梅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安排队长把他找回来,安排他到新的岗位上工作。她对大家说:“刑释解教人员在咱们公司永远都是固定工,决不让他们掉队。”

        “有人问我为什么对这些刑释解教人员特别关爱?我说,他们是受过伤的人,回归社会后比常人遇到的困难多,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崔正梅说。十多年来,为帮扶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她总共投入了近20万元钱。

        “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像普通公民一样过上正常生活,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说。

        莫纪宏指出,刑释解教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低、谋生能力差,有的受到亲情冷落、社会歧视,把他们纳入社会管理,做好安置帮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目前,各地积极建立安置帮教组织,安置帮扶力度不断加强。山东省市、县、乡、村四级共有帮教组织7万余个,专兼职工作人员18万余人,帮教志愿者队伍10万余人,构筑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社会化帮教工作网络体系。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依托司法所建立了帮教工作站,形成了安置帮教网络。

        为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各地还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把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纳入全省就业整体规划,作为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连续3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活动。青岛市把符合低保条件的592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尤其对鳏寡孤独、身体有病、生活无着、老人孩子无人管的刑释解教人员,最大限度地实行人文关怀,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吃住、就医、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撑起社会保障的大伞,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也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安置率:达70%以上

        前不久,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召开的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透露了一组数字:目前我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达95%以上,安置率达70%以上,罪犯、劳教人员职业技术培训获证率分别达到79.65%和88%。正规化培训、社会化帮教已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仅占衔接人员总数的3%,绝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了社会。

        “在人力资源日趋市场化,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局面下,能让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的人员顺利融入社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央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司法部部长吴爱英表示。

        吴爱英介绍,为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全国已建成安置实体1125个、安置基地4337个,部分省市建成过渡性安置基地,安置了一大批刑释解教人员。她特别肯定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安置帮教的重要作用。“过去游手好闲的服刑人员在此间学得了一技之长,为他们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后顺利融入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她说。

        据了解,司法行政部门将进一步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把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全国职业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各地监狱、劳教所也将根据罪犯劳教人员刑满释放后就业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罪犯刑满释放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应当逐步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

        这是一个新的目标,也是一个新的希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