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高端对话·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纵横谈

    彰显荆楚文化时代魅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09版)
    本报记者夏静在采访尹汉宁

        访谈嘉宾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

        本报记者 夏 静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设定了文化发展的新目标。当前,湖北正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谋划新一轮文化发展战略,努力将荆风楚韵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以彰显荆楚文化的时代魅力。为了全面解读新时期湖北文化发展新战略,本报记者专访了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

        记者:现代文化,不仅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也是经济领域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荆楚文化将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尹汉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强调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三大功能,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为了实现荆楚文化的“华丽转身”,湖北将继续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今年年底前,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工作,整合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健全和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继续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重点推动湖北广电、长江出版、知音传媒、江通动画等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科技成长型文化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在推动文化市场主体数量增多、规模壮大、实力增强上下功夫,努力培植湖北广电网络、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文化航母”和“产业旗舰”。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前不久成立的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是立足湖北、服务华中、面向全国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与文化企业孵化平台。它的成立,标志着湖北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将成立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搭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记者:文化体制改革,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活力之源”。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湖北如何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尹汉宁: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则对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促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就新时期文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思路和新举措。

        从湖北的情况来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强调文化改革与发展要抓实,实现具体化、工程化、项目化。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由省长担任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如今的湖北,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文化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客观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湖北的实践来看,“三不”问题依然存在:因为身份稳定、收入有保障,“不愿改”;因为文化领域的特殊性、敏感性,“不敢改”;因为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经营管理实践,“不会改”。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增长”,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记者: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心到”、“眼到”,更需要“手到”。在制定文化发展整体战略的过程中,湖北是如何实现“心、眼、手”之间的有机联动的?

        尹汉宁:的确,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不仅要有放眼长远的战略思维,还要看到现实的困难以及克难攻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工作举措。

        在指导思想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载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工作思路上,要体现大思路、大格局,着眼全方位、全社会。具体来讲,要在进一步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实力、控制力的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文化建设;在充分调动宣传文化单位及现有文化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旅游、体育等行业参与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文化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在引导财政、信贷资金投入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在支持省内、国内投资者兴办文化产业的同时,引进省外、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建设;在激发国内文化市场活力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

        在操作设计的层面上,要实现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立足湖北实际,综合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和科教优势,重点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文化园区建设工程、文化品牌创建工程、文化惠民服务工程等五大工程,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支撑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支持改革和发展的配套政策和产业政策。

        记者:经过前一轮改革发展,湖北文化事业的“筋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在文化体制创新、文化市场监管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如何设定目标?

        尹汉宁:“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改革的推动者、改革的主体,还是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都对“十二五”有很高的期待。

        就总的发展目标而言,到“十二五”末,湖北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骨干国有文化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一批骨干文化集团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主流媒体综合实力和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比较规范有序,文化中介组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两高于一翻番一提升”的目标,即“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幅,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300亿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升,达到6%以上。届时,湖北文化产业将更具创造力与生命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