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专访国家民委主任杨晶

    作者:本报记者 殷 泓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05版)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总是那么安静而祥和。主楼门口的“团结”、“进步”四个字,吸引着来往路人的目光。日前,记者走进国家民委主任杨晶的办公室,与这位蒙古族主任聊起了“十一五”这五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才培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成就,以及他对于民族工作“十二五”的展望。

        记者:“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杨晶:成就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9年,民族八省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19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占全国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其次,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国家共投入1670多亿元支持民族地区公路、水路建设,是“十五”时期的2.2倍。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8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8%。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

        此外,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目前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新农合已经覆盖民族地区所有县(市、区、旗)。2006年以来,中央投入专项资金150多亿元,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支持民族地区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扶贫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9年,民族八省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3070多万人下降到1450万人。

        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记者: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五年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有哪些举措? 

        杨晶: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我们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划。国家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部地区选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到中央国家机关所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5年来已选派培养近千人。国家制定实施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事业三个“十一五”专项规划,把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落实,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少数民族人才茁壮成长。

        另一方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国家各类高校、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训。以中央党校为例,今年就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中央民族干部学院5年来共培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类干部人才18000多人次。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例如,国家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每年为民族地区培养5000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国家还针对一些存在特殊困难的地区,实施专门人才发展规划。

        此外,我们还加快了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管理工作机制、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等,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已基本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和环境。

        记者: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十一五”期间,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重要内容的民族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晶:这五年来,党和国家在民族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2009年,民族院校的数量增至15所。2010年,民族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约为24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约占55%;专任教师1.1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000多人。

        二是办学层次不断提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分别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民族院校共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87个。

        三是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家民委与中科院、教育部联合在民族院校设立了8个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在2006至2009年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5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项。

        此外,为帮助地方民族院校更好发展,国家民委探索帮助地方民族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自2005年起,国家民委先后和广西、云南、贵州、湖北、内蒙古、西藏等6个省区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共建地方民族院校的协议,为这些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记者: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十一五”期间,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做了哪些工作?遇到过哪些困难?

        杨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尊重、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为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的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使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方式。二是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在创新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不仅需要抢救和保护,它还需要传承、创新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三是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比如,广西利用“刘三姐”的资源,打造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吸引了无数游客,在与市场的结合中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好途径。再如,湖北宜昌大力实施以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使得传统文化在村寨这个实体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总之,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肯想办法、肯做努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记者:“十二五”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对“十二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和想法? 

        杨晶: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就是既任重道远,又充满信心。任重道远,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特殊困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我们全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

        但同时,我又充满信心,理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而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和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力度还会更大。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足,积极性更高。有这么好的条件,任何人都不能不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感到信心十足、精神倍增。

        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按照“十二五”制定的目标、任务,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抓下去,圆满地实现,那么我们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都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都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十二五”的整个过程中,差距的缩小,不均衡问题的解决,将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所以展望“十二五”带给我们的,是希望,是信心,是各族群众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