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0):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金融安全”日前在成都举行。与会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探求维护中国金融安全战略,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讨。
——信用评级与中国金融安全。有学者提出,21世纪初,中国国有银行和地方性区域性中小银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战略性并购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客观上强化了对信用评级报告的需求,而中国本土的评级机构正在成长之中,一时间形成了信用评级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从2005年开始,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本土评级机构采取并购、收购、合作等方式,迅速控制了中国评级市场的2/3,我们在相当大程度上丧失了对国家自身信用评级和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对此,我国在信用评级领域应采取如下对策:把握信用评级的国家主导权、主控权及资本市场定价话语权,加强发展相关法制建设与监管;加强地区及国际合作,逐步增强中国信用评级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打破美国信用评级的国际垄断,促进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发展与规范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尽快立法、尽快确立监管主体;建立信用评级的行业协会。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主要分三个视域进行:1、认识人民币面临的压力。人民币面临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由于可预见的通货膨胀,来自国内的贬值压力;因为近年中国的出口顺差,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2、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论是一个伪命题,必须要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人民币汇率问题。3、提出建立人民币区的框架。有学者指出我国当前应借鉴主要国家在其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货币区”的建设模式,来建立“人民币区”,并认为这既可以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也可以有效规避贸易保护主义。
——金融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既然危机不可避免,怎样构建金融危机管理的机制,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就成为我国目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构建金融安全网的框架,其内涵有三个层次:狭义的金融安全网是存款保险制度;广义的金融安全网有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治理结构、风险控制)、外部的审慎监管以及政府危机救助(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财政救助);金融安全网的三道防线是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及投资者保护机制。
有学者提出中国金融危机的管理框架应有三个维度:从时间纬度将危机管理方案进行分类,如事前(预警和预防)、事中(控制和应对)和事后(退出和恢复);从危机的规模范围维度分为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与全球范围金融危机;从对策维度可对危机应对组织的级别和架构、决策程序、相关政策工具的组合进行划分,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和应对”。
——主权货币和金融安全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任何一种非储备货币的主权货币到我国来进行投资,无论对他开放的是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还是银行间的各种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可以说都没有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于储备货币,因为所有主权货币在其国内都具有计价、结算、流通、支付、储藏和融资的功能,但走出国门后大家相互都不信任了,而是信任第三方货币比如美元、欧元等,因此而持有储备货币,储备货币国家也因此不得不通过贸易逆差或大量资本输出来满足各国持有、交易、结算、储藏的需要,并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交易工具和市场,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因此,国际金融安全本质是非储备货币国家对储备货币的担心问题,如果想规避国际金融风险,途径就在于规避储备货币风险,即,倡导利用主权货币进行结算、投资和资金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