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建构公司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是公司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为了实现公司社会责任,一些国家通过相关立法改革从法律上定位和调适公司、公司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
公司作为一个多种利益冲突与合作的载体,它必须面对和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亦均应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和保障其权益的恰当方式。公司社会责任的践行取决于股东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平衡。
公司的董事应怎样应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呢?利益相关者又如何通过“恰当方式”去实现和保障其权益呢?唯一的措施就是在公司利益最优化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具体如下:
第一,董事会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董事会作为公司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对公司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对权力机关所作的决定或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按公司章程必须执行。现代公司的管理目标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在公司管理中应当赋予董事会独立的地位,不应当局限于仅为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而管理,而应该真正地为公司全体之利益最大化行事,以谋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
第二,董事应在公司治理方式中起引导作用。董事是指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的人员,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他们应当确保公司的营业向前发展,同时,也要考量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董事应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考虑其管理决策的后果和反映时应当遵守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
第三,强化监事会的职能。监事会,是由全体监事组成的、对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等进行监督的机构。作为公司的监察委员会,是股份公司法定的必备监督机关,是在股东大会领导下,与董事会并列设置,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的内部组织。这种监督只是一种从程序上的审查,还应当监管董事的行事是否为公司的最优利益,特别是对在公司收购中董事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控。
第四,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也应了解公司负有广泛的公司社会责任。即使没有立法改革的需要,易受侵害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权通过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而获得保护。
第五,确立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的目标。公司目标是公众所确立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所形成的社会产物。在现代公司的管理中,公司的目标是一个多元目标的均衡。在现代经济中,公司是股东、经理、职工、客户、债权人、债务人等各个相关利益者的结合体,而在公司中他们的利益和目标又是各不相同的。公司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协调强化了公司作为一个在社会与国家控制下的社会实体地位。因此,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也能较好地兼顾公司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
第六,在公司管理中,股东仍然是应当考虑的基本利益相关者。股东仍然享有选举和解任董事的权力,他们的利益也是董事要优先考虑的。这能平衡股东利益至上与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之间矛盾,是一个双赢的办法:公司能自由地和真正地为公司之最优利益行事以把握公司长期的赢利机会,这是仅为股东之利益服务的短期管理动机所无法实现的,同时,通过履行公司社会责任,公司能够满足立法和社会公众之要求。
第七,可以向董事会提名一定数量的董事作为公共利益董事。由他们具体实现社会责任,以保障公司切实地履行社会责任。
第八,从立法上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公司治理中。将与公司关系最为密切、最有动力和可能作出最优决策的股东、员工和债权人等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法定主体。通过他们对公司事务的共同参与来化解股东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公司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利益相关者进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以确立对其利益的事前保障。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公司对员工不仅负有不得要求员工延长工时以及不得侵害员工利益的消极义务,而且负有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经济保障的积极义务。在公司破产或濒临破产时,将公司的治理权交由员工与债权人,以保障他们的利益。
我国法律的规定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只有抽象性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中,食品质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抗震救灾中出现的黑心棉等现象层出不穷。而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与治理公司的模式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具有可行性,为此,我国有必要将该模式引入,并从立法上将上述八种“平衡措施”予以确立并使之能够得以贯彻落实。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