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价格上涨的压力。货币发行过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热钱炒作共同作用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不少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价格压力依然不小,价格形势比年初预想的要更为严峻。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缓解通胀压力,今明两年应进一步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改善财政支出的结构。
“从开年到现在,感觉什么都在涨。随便买点蔬菜,都得两三块钱一斤,十块钱买不到几样菜,水果、鸡蛋、菜油,没一样不涨。”家住北京市方庄的杨大姐告诉记者,她现在热衷于每天晚上8点多去超市“扫货”,一些当天没卖完的蔬菜会打包降价销售。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50个城市29种调查食品中,超7成食品涨价,蔬菜价格依然延续了10月下旬的普涨态势。此前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本月上旬主要蔬菜价格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价格上涨的压力。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创下25个月来新高。
流动性过剩引发涨价
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在此带动下,今年前10月CPI同比涨幅达到3.0%,已经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从结构来看,新涨价因素仍然是此次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占68%。而在新涨价因素中,最主要的依然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
令人不解的是,10月份是收获的季节,蔬菜、水果大量上市,从供求关系来讲,价格应该有所回落。为何不落反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认为,当前物价上涨不同于往年,主要不是由于供应短缺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首要原因是货币发行过量,这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周望军坦陈,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包括石油、棉花、糖等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在急剧上涨。
成本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周望军分析,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带来了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此外,热钱炒作也是当前物价上涨的幕后黑手,应密切关注“热钱”动向。
盛来运认为,除了成本推动和流动性充足的原因之外,来自国外农产品涨价以及大宗商品涨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也直接影响到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国外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价格。”盛来运强调。
上涨会成为趋势吗?
很多人对本世纪以来国内几次物价高涨都还记忆犹新:2004年,由于粮食减产CPI达到3.9%;2007年,由于猪肉短缺引起物价上涨,全年CPI达4.8%;2008年全年CPI涨幅达5.9%。
这一轮的物价上涨将持续多久?如何应对?年内物价涨幅3%左右的目标能否实现?
周望军提请注意,价格虽然在持续上涨,但是目前我国重要物资储备充分,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物价经验,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
粮价稳则百价稳。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完全可以实现自给,且产大于需,为平抑物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基础。”周望军表示。对于具体品种的价格上涨,政府可以通过储备调剂、进出口、发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保障供应。
由于我国不少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经济增长对能源、铁矿石、棉花等大宗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大幅上升,这些都是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未来价格压力依然不小。
周望军分析,当前价格上涨有些趋势将是长期的,比如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些则是短期影响,比如气候因素。他分析,11月、12月价格仍然会高位运行,但随着翘尾因素的减弱,12月份涨幅可能会低一些。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坦承,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原来预计四季度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目标没什么问题,现在看来,全年CPI会超出3%,但不会超出太多,价格形势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严峻。
“当前,政府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生产,尤其是农产品生产,一方面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并通过政策解读使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有清晰的认识,进行理性消费。”周望军表示,建议通过财政渠道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货币政策释放微调信号
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经济数据的前夜,央行宣布,自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将有3504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一次性冻结。如果算上一个月前对6家银行进行的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已是我国今年以来对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第五次上调。
一个月之内采取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组合拳,不难想见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的担忧。“此举表明央行判断社会整体货币流通量已经偏多,有必要控制市场流动性总量的增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在凝聚,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调准备金率,可达到减少银行可贷资金的作用,进一步回收市场流动性,也可从源头上控制炒作资金规模,对保持物价稳定有一定作用。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相继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造成了压力,需要一个释放的过程。”周望军认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我们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眼下可以考虑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
尽管国内货币政策正向常态回归,但已经释放出来的超量流动性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仍有滞后效应,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外部增大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更加凸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提醒,由于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投放的巨额贷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货币政策调整的余地有限,迫使今年实际执行的也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也只能在这种宽松的大前提下进行微调。他强调,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缓解通胀压力,今明两年应进一步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改善财政支出的结构。
(漫画作者: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