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已经进入了昏迷状态。看到我们来探望他,他夫人戴淑芬轻轻拨开他的眼睛,那一刻,我觉得他认出了我是谁,他口中喃喃地说:‘该说的我都说了。’那语气,就像我们从前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一样。”最初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直到后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梁思礼、庄逢甘两位院士相识55年,也一起工作了很多年,回想起与老朋友在医院见上的最后一面,梁思礼院士的眼眶湿润了起来。
11月8日凌晨,我国著名航天专家庄逢甘院士辞世。这一天,恰是嫦娥二号探月照片发布的日子。作为中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庄逢甘院士为我国飞机、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各种飞行器的气动试验和研究设计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钱老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院士生前曾这样评价自己一生追随、最为敬佩的前辈钱学森先生。而这,同样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
“他有些内向,话也不多,但做事特别认真,思考问题非常严谨。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很少先发言。但他一开口,已经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密了。他不仅是空气动力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梁思礼院士这样说。
敏于行而慎于言,只为铺就中华民族的通天之路而不懈努力,不论这条路是多么的艰辛、充满坎坷。在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是一颗对祖国深沉挚爱的心。
“坚定我回国的重要因素就是钱先生。”庄逢甘总是这样说。1950年,与钱学森同在加州理工大学,并已受聘为研究学者的庄逢甘,成为首批回到新中国的留美学者。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后,庄逢甘一直是钱老最为器重的科学家和助手之一,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新中国的国防与航天事业建设无怨无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基地及一系列重要风洞试验设备。直至今天,不仅在国防装备、航空航天领域,我国民用飞机、汽车、高层建筑等采用的风洞试验,都离不开其筚路蓝缕之功……
六七十年代,他出色地领导集中力量攻克了大气层再入飞行器的气动、防热等多项重大技术关键。一举突破了战略武器运载工具研究的瓶颈,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八十年代后,他准确提出了载人航天涉及的空气动力10大关键课题,积极促进和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立项和论证……
几十年里,无论是作为世界级的空气动力学家,还是作为中国重大航空航天科技项目的组织者、公众科普活动的倡导者,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同样出色。
在年轻一代科学家眼中,进入耄耋之年的庄老虽然退居二线成为航天科技集团的高级技术顾问,但敏行慎言的作风依旧。“庄老说话语速不快,但思维敏捷,寥寥数语都在点儿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说,“庄老和年轻人探讨问题,从来不用教育的口吻,总是喜欢启发式的提问。”
于登云说,直到他7月27日住院前,庄老每天仍然工作八到十个小时。即便是他患帕金森氏症,行动已经相当困难的时候,每天也坚持由夫人搀扶着到办公室上班,中午也不回家休息。“检查发现,他三根心脏大动脉中,两根已经完全堵塞,最后一个也堵塞了九成。如果不是对工作这样投入,也许病情会早一点发现。”
就在去年,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仍然挂帅,担任某重要型号关键技术问题攻关组的专家组组长。一如既往,老人亲临第一线,像年轻人一样亲自做着一个个数据的分析、推演、计算……“庄老什么荣誉没有?一个人如果不是出于对祖国、对事业的挚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于登云说。
“又一位大师级科学家的去世,这是我们航天界的重大损失。”梁思礼院士说,“但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一代代科学家永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在延续。这将引领中国航天事业不断迈向前进。”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