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开幕了。花团锦簇的街道、忙碌的志愿者、崭新亮相的比赛场馆……虽然不乏盛会莅临的喜庆与热闹,然而,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人们似乎以更加从容淡定的态度来迎接一届体育盛会。
当好东道主,这样的理念依然可以在广州市民的口中听到,他们也用友好热情的姿态袒露了真诚;但从整个筹办亚运的过程来看,这次的东道主,更愿意将亚运办成一场各国同欢的“party”,对于怎样更加务实节俭地办好盛会,怎样轻松愉悦地享受体育本身,他们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亚运会”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别有意味的。从某种意义上看,亚运会乃是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因为,这里面曾经凝聚过太多的期盼、兴奋、付出与荣耀,而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又成为一种极富时代特征的集体记忆。
所以,当亚运会重回我们的土地时,那种激动莫名的情绪或许并不强烈,但似是故人来的温情和厚意却相当浓郁。在这种情感之下,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将记忆的日历翻到20年前。
1990年,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亚运之年。那时,北京亚运会像一团火,又似一个梦,搅动着人们的生活。那时,有个口号叫“全民亚运”——一场体育盛会完全超越了纯粹的赛事,成为一个民族全身心投入的一次自我展示。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虽在北京的千里之外,虽不太明了输赢成败的意义,但仍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参与其中——买了两块钱的奖券。多年过去,我已记不得那些竞赛的场面,但两块钱的心意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参与,不分男女老幼的参与,自觉将个人与国家关联起来的参与,成为北京亚运的经典。据说,那时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农家子弟,带着全家节衣缩食攒下的200元钱,一路上风餐露宿,啃馒头就咸菜,步行17天送到北京城。据说,刘欢在唱《亚洲雄风》时总找不对情绪,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几乎是喝一口啤酒,唱一句歌,整首歌录完,唱得热血沸腾。这就是那个激情燃烧的亚运。
20年过去,从北京到广州,人在变,时代在变,体育的意义也在变。当人们信心满满地提出“玩亚运”的时候,当人们落落大方地迎接四方来客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亚运会正在展现新的价值。如果说北京亚运显现了浓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那么广州亚运则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体育聚会带来的融合、和谐以及共荣的价值诉求。
又见亚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亚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启迪?还是让每个人去参与,去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