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4日至25日,由中组部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在延安干部学院举行。全国部分组织部门、党校干校、研究机构、革命纪念馆、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论坛。与会单位和代表共提交34篇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经验材料。
论坛围绕“挖掘革命传统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品牌”的主题,着眼于工作研究,兼顾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运用主题发言、嘉宾互动、分组讨论、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充分交流了各地、各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一些新举措、新思想、新观点引发了新思考,在发挥革命传统资源资政育人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性教育的相关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共识。本报今天刊发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论文摘要与论坛观点综述,供关注党性教育的读者参考。
探索党性教育的“井冈模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张友南
自创办以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利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独特而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探索:
一是挖掘以红色素材为依托的独特培训资源。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这片红土地上,完好地保存着100多处革命旧居旧址,如闻名遐迩的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等,其中2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院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开发出现场教学点57个、体验式教学点4个、社会实践点26个,教学点已遍及江西、湖南、湖北和福建四个省,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培训主题的实际需要为“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点”,以历史进程脉络为“线”,以不同的革命根据地为“面”,纵横交错、有机连接的更丰富、更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这些,为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良好的载体、鲜活的场景。
二是开发以党性教育为重点的独特培训课程。学院“集中点评、分组讲解、教学互动、情理交融”的现场教学,是开展党性教育的最大特色。我们依托井冈山独特的红色资源,开设了《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从井冈山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173门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寓理于史、寓理于情”,注意“精”讲“巧”讲,但讲而不满、引而待发,留给学员充分思考的余地和发问的机会,使课堂教学变成学员认知和感悟党性的思想盛宴,每一次现场教学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甚至终生难忘的印象。
三是建设以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革命实践活动为独特内容的教材体系。学院通过自主立项、横向合作、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教材,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这些教材注重挖掘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红色资源,凸显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佳绩和人格魅力,研究和阐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总结执政规律和经验,并将历史学与领导学、管理学相结合,注重权威性、厚重性、学术性和准确性,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学术性、实用性与可读性。经过7年的努力,已开发出基本教材、现场教材、案例教材、音像教材、自学教材、备选教材和辅助教材共7大类、21本、约300多万字的教材。
四是创设在历史现场感悟历史的独特教学场景。学院通过情景创设和气氛营造,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感悟和接受以红色为主旋律的党性教育。例如,吹军号、列队举旗、唱革命歌曲、系标识带、穿红军服、入户调研、现场案例、走挑粮小道、自做红军餐、组织观看《井冈山》音乐舞蹈史诗等,使学员跨越历史时空,整个身心都经受了一场井冈山精神的庄严洗礼。在历史的现场再坐下来诵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学员感到分外亲切、中肯、精辟,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的自觉性就容易增强。
革命传统资源是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燕楠
革命传统资源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蕴含了党的优良作风,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
革命传统资源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具有宝贵的“存史”功能
革命传统资源是党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资源,记载着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奋斗史、探索史,记录着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开拓足迹。这些奋斗乐章是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用血汗、奉献和牺牲写就的,气势磅礴、气壮山河,回肠荡气、催人奋进。挖掘、保护和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存史”功能。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得好:“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党员对党的历史很陌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会减弱,党性就很难保持。用革命传统资源教育广大干部,就是要铭记和珍惜中国革命史,正确认识和传承党的历史,寻共产党之根、寻中华民族之魂,深刻记取历史,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革命传统资源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资政”功能
革命传统资源不只是文物旧址的陈列,也不只是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大浪淘沙的精神积淀和革命经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著作文稿、党内文件,还是历史见证者的回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的创业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挖掘、保护和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资政”功能。
“资政”,核心是为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和治国理政提供借鉴。新时期新阶段,就是要把我们重视思想建党的传统,转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政治智慧;把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的传统,转化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克服“本领恐慌”、开展学习运动的经验,转化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源泉。总的来说,就是从历史和现实比较中运用历史经验,总结新鲜经验,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革命传统资源蕴含了党的信念作风,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全国各地丰富的革命传统资源中,我们随处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在困难与失败面前的坚定信念,在诱惑与酷刑面前的坚贞不屈,在误会与委屈面前的任劳任怨,在群众与同志面前的尽责尽职。挖掘和运用好这些革命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今天,我们挖掘革命传统资源,就是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的优秀品格;学习他们先人后己、舍身忘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践行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作风,保持谦虚谨慎、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在处理矛盾、问题时的昂扬斗志和革命激情,在应对复杂环境时的韧劲与机智。
“右玉精神”的鲜活教材作用
山西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陈学东
随着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基本完成,一大批建国后出生或成长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如何在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中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既取决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取决于干部的党性修养。调研表明,在当前的年轻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感情缺失,责任意识淡化、形式主义严重,原则意识淡化、好人主义盛行,廉洁意识淡化、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民主意识淡化、家长作风突出等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干部党性锻炼不够、党性教育不力、党性修养不纯。
针对这些问题,在挖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创新革命传统教育形式的同时,我省始终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培育开发新形势下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资源。近年来,省委认真总结了朔州市右玉县18任党政领导班子坚持五十年如一日,“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栽树不放松”,践行宗旨、尊重规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态优美的“塞上绿洲”的事迹,并于去年8月做出了弘扬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的决定。省委认为,“右玉精神”是山西革命传统中一系列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宗旨,是山西创新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
今年以来,省委先后召开大型现场会、电视电话会,在全省掀起了学习“右玉精神”的新高潮,号召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右玉精神”,增强宗旨意识,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全省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召开一次以学习“右玉精神”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全省各级党校、干校也充分发挥党性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精心开发以“右玉精神”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教学模块,研究探索“右玉精神”与山西革命传统资源的内在联系,在每期主体班次设置独立教学单元,努力发挥革命传统专题党性教育的最大功效。截至目前,全省已组织3000多名党员干部赴右玉县接受现场教学,大家从“右玉精神”中真实体会到了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含义。
当前党性修养面临的新考验
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郑志飚
当前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新环境、新任务、新问题,向党员干部提出了增强党性的新要求。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面临着新的风险与考验。
第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考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尖锐的国际形势,也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在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中产生了“信仰危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难以实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推崇“民主社会主义”,极力主张所谓“民主”、“自由”、“人权”、多党制,看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入,使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面临着新的考验。一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弱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政治敏锐性,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搞“实用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群众路线“抽象化”,不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三是“急功近利”公开化,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等。四是享乐主义“时尚化”,热衷于吃喝玩乐,讲排场,摆阔气。这些突出问题,虽然不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但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必然反过来对党的领导产生巨大的销蚀作用。
第三,实现长期执政的考验。长期的和平执政环境,使党面临着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考验。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应有的考验,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上缺乏应有的清醒和坚定;有的忘记了党的宗旨,个人利益至上,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有的经受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堕落为犯罪分子。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极大地侵害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的形象。
第二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观点综述
一、革命传统资源对加强党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认为,革命传统资源是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它生动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再现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永葆党的先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新形势、新任务对挖掘革命传统资源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二、要实现革命传统资源向党性教育资源有效转化
与会代表认为,革命传统资源包括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它是我们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依托,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丰富素材,要努力实现革命传统资源向党性教育资源有效转化。有的同志认为,红色资源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对客观资源素材的利用要有一个科学的转化,生搬硬套会陷入材料的堆砌或对历史的一味重复,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把丰富的历史素材转化为有理论深度的课程。有的同志认为,挖掘革命传统资源,要重视理性认识,要思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深刻的精神内涵;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使历史更加鲜活,使人物或事件更富生动性和感染力;要注意把握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使之与新形势、新实践紧密联系。有的同志认为,开展红色体验是转化革命资源的有效途径,但在体验中必须充分调动干部自学、自律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外在的感悟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有的同志认为,重温历史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必须回到现实,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找到共产党人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有的同志认为,科学利用革命传统资源,必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式研究相结合,常态化推进与重点开发相结合。
三、增强党性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创新方式方法
代表们认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防止党性教育空洞、枯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干部认知的新规律新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在挖掘利用传统资源开展党性教育上创造了很多好做法,积累了很多好经验,但与党员干部思维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方式方法创新,要与教育主题和培训对象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综合搭配、灵活运用。有的代表认为,研究式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局限性,有利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有利于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提高认识,坚定信念。有的代表认为,要借鉴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情景模拟、网络教育、多媒体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有的代表认为,现场体验教学符合干部认知规律和教育培训规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但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组织环节多、难度大,推行培训项目负责制,可以增强协调合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有的代表介绍了本单位“夜宿农户”教学模式的详细环节,认为把党性教育与调查研究结合在一起效果很好。有的代表建议,要多开党性专栏,多办党性节目,搭建党性教育动态平台,以符合更多年轻受众的口味。
四、深刻把握党性教育的时代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由党所面临的形势和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有不同要求。因此,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赋予党性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加强党性教育,要拓展内容,要有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支撑,否则党性修养无法从基础上得到加强。有的同志认为,党性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动态性的成人回归教育,涉及情感认知、价值观判断等内容。因此,一方面要使学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紧扣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出说明和解释。有的同志认为,一定要善于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以这些现实问题为案例,在对现实重大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还有同志提出,实现党性教育科学化,要符合时代变化,要从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根本上来解决。 (中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