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重建的家园能生金哟!”

    ——四川灾后重建调整产业结构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韵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1日 06版)

        见到羌族姑娘尔玛木婕的时候,她正忙着和寨里的伙伴们一起收拾餐桌。他们刚刚送走一个160多人的旅行团。听说是记者,尔玛笑着大声说:“采访我吧!” 一口颇为标准的普通话,敞亮亮的嗓音。

        “尔玛”在羌语中的意思是“姑娘”,“木婕”就是“聪明”。尔玛木婕这个“聪明的姑娘”,今年刚20岁,是伙伴里学历最高的——大专。地震前,她在绵阳市区学习工商管理。地震后,她回到了家乡北川县曲山镇石椅羌寨,在乡亲们办的农家乐里当起了服务员。

    石椅寨:昔日互相杀价,如今共创品牌

        “你一个大专生在农村当服务员,甘心吗?”记者问。

        “我不舍得走,因为我们重建的家园能生金哟!”尔玛木婕扑闪着大眼睛,故作神秘地说。“你看,现在我们这儿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后肯定会成为一个特别挣钱的地方,以后说不定其他地方的人都会到这里来打工。我要是出去了,还能叫‘木婕’吗?”说完,她自己就咯咯笑了起来。

        石椅寨的村委会主任陈华全在一旁微笑地看着尔玛接受采访。他说,“尔玛说得有道理,石椅寨的旅游生意确实不错,明天还有一个220人的团队要来耍。”

        震前,石椅寨就有“水果之村”的美誉,上门收购的外地果商被寨子里舒适的环境所吸引,成了第一拨到寨子里休闲旅游的客人。之后寨子里的农家乐陆续开张。作为首批农家乐的经营者,陈华全告诉记者,过去石椅寨的农家乐都是分散经营,经常出现抢客源、相互杀价等现象,生意做不好,服务质量也提不高。震后,大家一合计,认准了一个理:要做大,必走“公司+农户”的集团式发展的路子。

        现在,客人来了,寨子里统一安排吃住、娱乐,统一结账。如果是几十人的团队消费,提前预约,还会安排入寨仪式,鸣炮、献羌红、敬咂酒,晚上还有篝火晚会,一系列羌族民俗活动总是让游客意犹未尽。

        虽然自己家在联营后年收入有所下降,但陈华全信心十足:“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品牌打出去了,不怕没人来。”今年前7个月,石椅寨接待游客3.1万人次,纯收入55万元;销售水果40万公斤,纯收入达145万元。仅此两项,寨子人均纯收入就达到6100多元。

    水磨镇:昔日臭水横流,如今碧波荡漾

        如果说北川县石椅羌寨震后经济方式的转变是改造升级,那么汶川县水磨镇经历的则是脱胎换骨。

        沿都汶公路从成都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看到,远处的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片黄色羌碉和红色阁楼,这就是如今的汶川县水磨镇。地震前,这里是一个充斥粉尘、黑烟和污水的山区工业镇;如今在废墟上挺立起来的,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新城。

        那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关的关,搬的搬,留下来的最后5家,都是环评排放全部达标的低污染企业。贯穿水磨镇的寿溪河,昔日臭水横流,现在已成为碧波荡漾、绿荫环绕的湖泊景区。

        川江鱼府火锅店的老板宋祥丽,原来在镇上一家公司打工。她说:“地震后,生活没得抓拿,一直在想做点啥子挣钱,后来佛山来援建我们,把我们水磨的老街打造得这么漂亮,再加上原来这里的工厂都搬了,环境更好,我就筹资开了这家鱼火锅店。现在来水磨旅游的人很多,特别是遇到假期的时候,生意好得很,生活比原来好过得太多喽!”

        水磨镇的居民说,随着生态产业的进一步提升,随着各项重大民生工程投入使用,当地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外出打工的人都陆续返乡了。记者了解到,目前水磨镇上铺面租金是震前的3倍,私家车拥有量为震前的5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并还在大幅提升。如今水磨镇正在实现从高耗能工业和家庭式小农经济到现代化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跨越。

    四川省:乘势重建,浴火重生

        在经受了血与泪的洗礼后,把灾后重建当成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找寻适合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四川全省上上下下的共识。

        省委书记刘奇葆说:“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说:“重建不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要着眼未来。”汶川县委说:“重建不是简单地修房筑路,而是一次提升。”北川县委说:“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这也是各省市援建单位的目标。苏州首先提出“重恢复更重提升,助振兴更助发展”的援建理念,一开始就将“输血”与“造血”纳入了通盘考虑;在上海市的援建下,都江堰市全面启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猕猴桃种植、冷水鱼养殖等8大产业特色组团,引进了8家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平台将都江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佛山援建组投资350万元,扶持水磨镇“羌芽”产业基地恢复发展生产,如今,该基地特色茶叶产量达到震前的6倍,带动了水磨、漩口、三江3个镇数千户村民增收致富。

        这更是灾区群众的心愿。“地震是灾难也是机遇,从务农到发展文化旅游,我们在用可持续的观念考虑寨子的发展。”吉娜羌寨的村长王孝虎说。

        “地震让我没了老房子,重建后我不仅有了新房子,还有了新的挣钱路子。”萝卜寨的羌民马国超说。

        郁郁葱葱的树林包裹着整座大山,一座座屋檐如羊角般高高翘起的民居点缀其间,房顶上鲜红的国旗迎风飘展。浴火重生的凤凰更美了。

        图为羌族姑娘尔玛木婕正忙着和伙伴们一起收拾餐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