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和后期资助,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但二者在不少地方还是有很多不同。这两种资助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年度立项主要是一种规划性研究,后期资助主要是一种自主性研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必要的科学规划。这种规划,通过五年一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每年国家社科基金各学科发布的《课题指南》,以及一年一度的课题评审立项体现出来。但是,规划不可能也不应该囊括所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一些学术工作者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基础和学术积累,从独特的视角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给予这样的研究成果以后期资助,符合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年度立项的作用,主要在于事前引导;后期资助的作用,主要在于事后激励。年度立项,课题申报人根据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发展方向,进行课题设计;通过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对课题设计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这些程序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后期资助申请人只是在潜心钻研、刻苦写作的基础上,提供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申请人正是以这种高质量的成果,证明自己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给予他们与事先得到年度立项的研究者们同样的物质奖励,是完全理所应当的,可以说更好地体现了学术公平的原则。
第三,年度立项的工作重点,应该在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的审定和指导,在研究工作开展中的情况了解和督促检查,当然也要重视最终成果的评估和验收。后期资助的工作重点,则主要在对接近完成的研究成果的评审和提出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因为任何研究成果,都不是一次就能搞好的,而能够得到那么多评审专家的集体会诊,对于作者和作品来说,实在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提高成果质量的机会。如果评审专家能够对可以通过资助的项目进行进一步修改提高,并多花一点时间来讨论,提出深入具体的修改意见,对于申请者来说,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