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4个多月前,6月18日至6月22日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浙江周”活动期间,龙泉青瓷以“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这个意境深远的主题入选具有浓郁浙江特色、集中浙江优秀的民间传统“物华天工”浙江民间工艺精品展。
一个多月前,法国当地时间9月14日至19日,《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在法国巴黎杰拉勒艺术中心举行,39件龙泉最具代表性陶瓷艺术家的精美作品沿着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足迹,再次以庄重典雅的器型,温润如玉的色泽,让身在浪漫之都的巴黎人连连惊叹。
在10月下旬结束的杭州文博会上,一件件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典雅、色泽灰白透亮的龙泉青瓷吸引了一批批流连忘返的参观者……
古代“青瓷之路”的现代延续
龙泉窑,肇始于西晋,开窑于唐、五代,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和元代,衰落于晚明和清,至民国仅剩不绝如缕之一脉。
1957年,一援华前苏联专家回国前希望得到一件中国产的“雪拉同”,何为“雪拉同”?经多方查找方知,“雪拉同”系龙泉青瓷,十六世纪曾风靡欧洲,因其颜色与当时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中身披一袭青衣的男主角雪拉同相似而命名。而到新中国建立之初,“雪拉同”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周恩来总理闻此当即指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
1958年春,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火重新点燃,历史名窑得以恢复。如今的龙泉青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
沿着“雪拉同”的轨迹,把历史的时针拨到南宋,在中国南方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规模空前的文明之路,那就是“陶瓷之路”。浙江龙泉,则是这条“陶瓷之路”的源头。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介绍到:“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青瓷开拓出来的。”历史给了龙泉一条“陶瓷之路”的起点,今天的龙泉人应该如何把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青瓷成为龙泉的一张金色名片,而2009年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更是给这张名片再镀一层金灿灿的光芒。这张金色名片,不只是龙泉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手捧着这张金色名片,接下来龙泉人应该怎么走?
负责龙泉青瓷产业保护发展的龙泉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晓锋告诉记者,我们始终坚持,申报非遗只是过程,保护传承才是最终目的。
龙泉青瓷:走一条保护传承之路
龙泉青瓷作为龙泉市的城市金名片,龙泉市政府非常重视其保护和传承,分别从建立保护机构、开展龙泉青瓷古窑址的发掘保护、设立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基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首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9年,龙泉市政府新建立了“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保护和发展局”和“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两个专门机构,负责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工作和传承任务;进一步开展龙泉青瓷古窑址的调查、发掘和抢救性保护工作。至2010年,龙泉市已有21个不同级别的龙泉青瓷古窑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源头上保护青瓷文化和青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长久性生存,保护瓷土矿产这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研究和整理相关龙泉青瓷史料,编撰出版系列龙泉青瓷图书。2009年10月,编辑出版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一书,2010年春节又发行《龙泉青瓷》台历,为总结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推广龙泉青瓷文化打下基础。
其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培育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队伍,确保龙泉青瓷的可持续发展与代代传承;设立终身艺术成就奖,扩大青瓷艺人的社会影响力。获得终身艺术成就奖的青瓷艺人每月可得500元政府津贴,并享受终身医疗保险;在龙泉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开设青瓷技艺专业,实行免费招生,龙泉中等职业学校于今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青瓷后备人才;设立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基地。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最大传承基地,整个工程预计投资10亿元。这一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按计划目前已投资2亿多元,用地12.85公顷,总建筑面积57181平方米,规划中主要有青瓷博物馆、青瓷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三大功能区。
龙泉市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发挥民间力量,让这项从民间来的技艺再回到民间去。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研究和保护工作,协助龙泉民办学校育才中学建立“龙泉青瓷艺术馆”;宣传报道青瓷的保护和继承的相关政策,力求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并更好地执行舆论监督。
周晓锋说:“青瓷保护是首要任务,发展是必由之路。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龙泉青瓷文化、青瓷产业向着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透露,我国“非遗”面临着一种“两头热、两头冷”的窘境。即申报热、开发热,保护冷、投入冷。“两热两冷”的背后潜藏了一种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气息的一脉,保护和传承是现代人必须肩负起来的使命和责任。“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才是“申遗”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