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

    保发展 保红线 破两难

    ——“十一五”国土资源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林 英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9日 06版)

      “十一五”,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保护耕地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土资源地政管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发展、保红线”主动迎接考验,在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减少过快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通过严格执行“占一补一”政策,2006至2009年间全国共补充耕地1600多万亩,多于同期建设占用的1250多万亩耕地,做到了占补有余。

    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配合中央推出的系列调控政策组合拳,积极贯彻“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土地供应原则,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土地供应总量和投向,抑制固定资产增长过快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遏制工业用地低成本粗放利用。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出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一系列扩大内需项目都需要“落地”。面对新形势,国土资源系统以“双保行动”践行管理职能。一方面,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供应等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在千方百计保证扩大内需项目用地,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严格控制用地量,仅在重点工程中,就依法核减不合规用地3.13万公顷,其中耕地1.26万公顷。五年来,每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控制在600万亩。

    天上地下同步监管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保持着土地执法的高压态势,依靠高科技手段,实现天上地下同步督察监管,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保持土地管理秩序向好态势。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运而生,“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土地管理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针对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全国性的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等科技手段,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土地市场的规范。

        以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卫片执法专项检查为代表的监管力举,发挥了良好的教育和震慑作用,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违规违法高发态势。据统计,“百日行动”查出违规违法案件3.1万多件,涉及土地330多万亩,其中“以租代征”30多万亩,违规扩区设区约100万亩,未批先用先占约200万亩。立案查处三类违规违法用地行为2.6万多件,立案率近85%。58个重点整改地区和251个典型案件基本查处纠正到位。

    “占一补一”略有结余

        国土资源管理在“节流”的同时不断“开源”,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土地整治事业方兴未艾。目前,土地开发整理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享誉大江南北。

        目前,各类涉农涉地资金用于整治土地6000多万亩,新增耕地2000多万亩,同时使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至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5%至15%,建成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农田,为“十一五”期间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物质基础。

        通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等制度,实现“占补平衡”。目前,除少数国家重大工程外,97%以上的建设项目做到了“先补后占”,逐步形成了对耕地占用的倒逼机制,客观上迫使建设用地单位为降低用地成本,不占或少占耕地。2006-2009年间全国共计补充耕地面积1600多万亩,多于同期建设占用的1250多万亩耕地,做到了占补有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