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一层大会议室。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20届中国新闻奖、第11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此举行。
就在十多天前,第20届中国新闻奖、第11届长江韬奋奖正式揭晓,277件新闻作品获奖,2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
2009年,全国新闻战线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处置新疆“7·5”突发事件和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等重大宣传报道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新闻工作者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伴着欢快的乐曲声,和着此起彼伏的掌声,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胸戴红花,笑意盈盈,接受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褒奖和肯定。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走向希望的春天》、《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一件件优秀的新闻作品,见证了时代的伟大变迁;王楚、史联文、贺延光、夏林、王晓辉、朱金平……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楷模和自豪。
他们为了这份神圣的新闻事业,永远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报告会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获奖代表、新华社记者李亚杰,深情回顾了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再次踏上曾经饱受创伤的巴蜀大地的感想。在板房小区的空地上,看到一片片绿色的蔬菜时;在云朵里的萝卜寨看到正在重建的羌楼时;遇到那位身上揣着遇难儿子的照片,努力地做着志愿者的母亲时;与那位失去丈夫和儿子的羌族农妇吴红再次相遇,看着她为全村人忙碌的身影时,他们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就是灾区希望的春天,这就是灾区人民群众心中皆有的春暖花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下,灾区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安身的天,用自己奔波的双脚踏出了一块立命的地。
他们辛勤工作、无悔付出、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和职业精神令人动容。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普布多吉一直患有高血压病。2005年10月15日,是青藏铁路铺轨至拉萨的日子。14日清晨,他驱车赶赴机场采访,途中突感半身麻木,但他不顾病痛仍然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工作。最后,在同事的劝说下,才去医院检查,这时,脑出血已长达10小时。2006年5月,病愈上班不久,青藏铁路通车典礼临近,他又主动请缨,带领采访组深入青藏铁路沿线采访。领导担心他的身体,他告诉领导,我们西藏的各族干部群众盼铁路,盼了多少年呀,可以说望眼欲穿。如今铁路修成了,作为一名藏族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带着一份感恩的心去采访铁路的建设者们,向世人介绍青藏铁路。
他们对重大新闻选题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对群众疾苦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黑龙江电视台记者韩丹讲述了一个爱心大接力的故事。2009年6月,黑龙江省大庆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受邀到西藏日喀则地区,为那里的贫困藏族同胞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她作为随行记者去报道。在到藏民家中普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家庭,80多岁的老奶奶和刚出生7个月大的婴儿,都是白内障患者。经过检查,医生们为老人做了复明手术,但孩子太小,如果做手术全身麻醉的话,当地的术后抢救技术和条件都达不到要求。于是他们想到把孩子接回大庆去做手术,这个7个月大的藏族婴儿在妈妈的怀抱里,万里迢迢来到了大庆。黑龙江电视台打通《新闻夜航》和《新华视点》两档新闻节目,专门对这次手术进行现场直播。这次报道充分体现了藏汉一家的兄弟情谊,彰显了和谐社会中民族大团结的厚重主题。
他们中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新闻战线,对党的新闻工作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从事新闻工作31年,他说,党报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首先就是要站稳立场,要确立媒体的把关意识。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敢讲真话,百折不挠地挖掘事实真相;更要会讲真话,选择时机善意地、建设性地讲真话。
“身到位、沉得下,心到位、蹲得住,情到位、写得实。”“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沉下去,踏实地做一些真正对人民有益的工作,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人要有一种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这些朴素而有力的话语,吐露了无数新闻人的心声。
记者翻开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本报作品翩然入目:《好记者陈中华的“三不”情怀》(作者赵秋丽、刘文嘉,编辑宋言荣),《指责中国“劫持”气候大会毫无道理》(作者郭林,编辑胡萌),《我古生物学家解开鸟类“手指”进化谜题》(作者齐芳,编辑金振蓉)。
11月8日,人和作品一齐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