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张平生同志和张平生书法,缘于他为范昌德著《风流短信三六九》一书题写书名。他那带有浓厚“二爨”风格的楷书字,让我记住了他。后来他用毛笔给我写了一封信和贺卡,那平实朴素的语言,散淡清新的书迹,以及古雅的信笺,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从那封信中,我获得了一种恬淡、平和、轻松、自然的感受。
平生同志在甘肃日报社工作多年,他做过新闻编采、搞过报纸经营,是个多面手。他的书法已多次参展并获奖,被入编多种专业画册,为甘肃书法艺术争得了一份荣誉。我对书法,没有做专门研究,但欣赏平生的书法新作,其古朴奇拙、凝重浑厚的书法墨迹,确有赏心悦目之感。平生出生于甘肃省清水县,这里世代崇尚翰墨丹青,古朴遗风使他从小就迷恋上临帖习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生钟情翰墨,对书法艺术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虔诚,所以他才能近30年临池不辍,孜孜以求。我看过介绍他书法的一些文字,知道他对《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朝夕研习,对汉隶、魏晋碑刻尤其是《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简称“二爨”)下过一番苦功夫。归纳起来,我以为张平生的书法具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追摹涵养古朴雄浑气象。大西北旷野逆风,蒙养了他笃诚刚毅的性格气质,他更以惊人的毅力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晨暮苦练,超越自我,从而涵养出一种不激不厉的情雅正大之气,形成了朴茂厚重、风骨遒劲的自家风貌。二是追求和塑造雅秀活泼之气。秀者,书体秀拙,犹如山花竞放,各呈姿色,令人愉悦;雅者,取法多维,用笔雅健,好似老手太极,一招一式,收放有度,不脱泥带水;活泼者,线条遒婉,洒脱利落,并将北碑刻石的方笔掺入,既增加了线条的力感,亦夯实了线条的厚度。三是大胆创新的勇气。创新是要掘开千百年深厚积淀,要突破历朝累代形成的固有范式。他从传统中汲取足够多的营养,但他不会背负过多无用的东西,而是把有用的材料直接运用到创作载体上,并不忘及时汲取现代书法创作的新意识和时代特色。他更善于从新的作品中汲取有用的成分,不断营养自己的创作思维和眼界。他在广泛涉猎汉魏碑帖的基础上,将突破点放在了隶楷之变重要阶段的东晋名碑——“二爨”上。经过一番磨砺之后,结体和笔法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写出了自己的精神风貌,活化了“二爨”在当代的创作形态,得到了书界的普遍赞誉。
张平生同志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学书之路和他在“爨体”书法上的创新,足以证明这一点。“建筑材料是随处存在的,而奇特的建筑不是随处可见的。”他对自己前行的路子看得很清楚,他以“爨体”书风为基调,适当加大楷书的成分,端严中透出灵动,凝重中漫溢出童趣,两种不同的审美冲突通过笔锋化合在一起,显得自然天成。这不仅仅靠锋颖的轻灵,更靠了心灵的纯真,笔道的舒张,结体的流动,如山泉般汩汩倾泻出来,予人以清爽雅宜的感受。书法之难,难在有独立思考的书法,因为没有一条成功的新路供我们因循,走过的不仅仅是荆棘,更多的是悬崖陡壁,一不小心,艺术生命就会完结。大胆和谨慎是探索的双足,张平生的可贵之处正是体现在忘我的前进中,把后一种路子作为主线来攀登,一定会达到一种超前的高度。
把书法创作同党报发行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工作带学习,以书法活动促进党报发行工作,是平生同志书法学习的一大特色。近两三年来,他多次利用赴各地抓党报发行和参加会议的机会,为各地书法爱好者无偿书写书法作品。一次他利用下乡抓党报发行的间隙,应邀为武警某部即将退伍的战士连夜写书法50余幅,写至深夜,直到满足了所有战士的要求才休息。他的字传遍省内外许多地方,他从不索取任何报酬。只有喜欢书法的人越多,书法艺术的环境氛围才会越来越好,书法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才能在现代信息社会获得丰厚的土壤,才能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
我衷心希望平生同志以出版作品集为契机,认真总结和检视自己,锲而不舍,殚精竭虑,奋力拼搏,在书法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