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电影业巨人米高梅11月3日宣告破产,并未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太多关注。影迷们似乎也不太在意一家电影公司的破产重组,而只关心“007”系列电影是否还能继续书写大银幕的传奇。
米高梅的破产保护申请已于11月4日正式获得曼哈顿联邦破产法庭的批准,米高梅将有望在30天内完成资产重组,从而摆脱破产状况。新生的米高梅将有望引入JP摩根银行的50亿美元贷款,偿还其欠下的40亿美元巨额债务。米高梅的债权人也因此将会获得合并之后新公司的95%股份,而在2005的一次收购中获得米高梅大量股权的索尼公司将不再持有新公司的股份。
米高梅的破产波澜不惊,缘于中期选举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更因为这令人心酸的境遇并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米高梅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退出了主流电影市场,虽勉强维持“007”系列电影这块金字招牌,但整体创作早已萎缩,在“大片”时代的竞争中早已出局。以低成本影片为主的米高梅,已经徒具虚名,不再是好莱坞的主流。
创建于1924年的米高梅,曾是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在其黄金时代,秉持“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米高梅曾推出了《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猫和老鼠》、《宾虚》、《日瓦戈医生》等传世名片,也捧红了克拉克·盖博、珍·哈露、琼·克劳馥等大牌影星。作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米高梅每年要生产40到50部影片。面对二战期间低迷的电影市场,米高梅曾大胆创新,引领好莱坞进入歌舞片时代,推出了名噪一时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等经典影片。
然而,从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角度看,米高梅又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经过反复的所有权转让,外加数次盲目的收购扩张,米高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在主营业务上也迷失了方向。1969年,米高梅被出售给内华达富翁科克·科克里安。科克里安出售了米高梅所有的道具服装,并开始投资拉斯维加斯等赌城的房地产旅馆和赌场生意。在电影制作方面,米高梅每年制作的影片数量被削减到4至5部,转而主事代理发行。1986年科克里安以14.5亿美元将米高梅卖给特德·特纳,但特纳又在74天之后将大部分股份回售给科克里安。科克里安随后又将米高梅股权以13亿美元卖给意大利金融投资家吉安卡洛·帕莱蒂,但由于后者涉嫌欺诈被指控,米高梅又被科克里安回购。
2005年,科克里安再次抛售当时已负债20亿美元的米高梅。索尼公司以接近50亿美元的价格接手后,将自己的片库规模增大至8000部,掌握了美国电影市场50%的影片资源,却未能为米高梅找到新生的良药。在收购完成之后,米高梅做出一系列调整:与韦恩斯坦等独立电影公司签署协议,通过联合制作或者代理发行的方式每年推出14部影片,最终达成到2007年每年推出20部影片的目标;将家庭影视作品发行转交二十世纪福斯代理发行。
在四十年间,自身财富暴涨的科克里安一手书写了米高梅的衰败历史。在此期间,米高梅于1981年吞并由卓别林创立的联美电影公司,获得《007》系列影片的版权,是难得一见的亮点。
创作是电影公司的生命线,在米高梅破产方案的酝酿过程中,“007”系列影片是股东们最难以割舍的无形资产。新米高梅的股东、望远镜娱乐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加里·巴伯和罗杰·伯恩鲍姆表示,米高梅公司正在经历其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时刻”,他们将领导米高梅开展新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创作。米高梅目前已恢复“魔戒前传”《霍比特人》的运作,并有望与影星克雷格及主创人员保持合作,尽快推出"007"系列电影的新片。
业界人士认为,米高梅的新股东在经营上将更加具有专业眼光,了解娱乐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即通过数字媒体来减少传统的电影发行成本。新米高梅可能每年生产4到6部中等成本电影,并至少为一部大片留出足够预算。此外,他们将继续参与全球电视制作和发行,并将发展新的数字化娱乐平台,借助有线电视频道、影片点播和网上娱乐等多种手段。
通过破产重组,米高梅获得新生的契机。不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国电影市场,米高梅的“凤凰涅槃”绝非易事。(本报华盛顿11月5日电)
图为11月3日拍摄的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的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办公大楼。
新华社记者 戚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