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情景,令人深为这支部队年轻战士的使命感所震撼:在一次侦察专业大比武中,团员战士李会东攀越5米高的网墙时,枪背带被锋利的铁丝刮断。只见他毫不迟疑,用嘴叼起枪背带,一口气直冲到终点——李会东满嘴鲜血,6颗牙齿松动,口腔内壁多处破损。
当记者走进沈阳军区某装甲旅这座火热的军营,提起那段往事时,这个血性十足的小伙子谦虚地一笑,说:“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我是共青团员,不能给党旗、团旗抹黑!
从“个性”到“血性”
李会东是个极有个性的青年,刚入伍时,他把耍“酷”当做“有血性”。干部劝,战友说,他根本不屑一顾。
李会东现象引起旅团委的重视,他们感到,“80后”、“90后”青年追求个性,但个性绝对不是血性。因此,旅团委在“共青团理论业校”接连6次召开以“什么才是真血性”为主题的讨论辨析会。
“对于革命军人来说,血性的精髓就是对党的领导坚信不疑,对工作任务坚决完成,对敌人坚决打击。”“军人的血性绝不单纯表现为所谓的‘个性’,还应具备许三多那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官兵们的发言,令观众席上的李会东如坐针毡,同时也豁然开朗。慢慢的,他的“个性”被“血性”所替代。那次比武,李会东夺得第三名,荣立二等功,不久就当了班长。
2008年,旅党委投巨资建成集光、电、声、像、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青团理论业校”新教室,还给每个基层单位配发集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投影仪、扫描仪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箱”。这些设施,为团员青年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有312名基层优秀理论骨干从这里脱颖而出,成为学习实践创新理论的宣传员和示范员。
从“网迷”到“学习之星”
这个装甲旅加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搞得如火如荼。这些年来,先后有127名相对后进的团员青年跨入先进行列。
蒙古族新战士巴特尔怀着一腔热血来当兵,尽管表现很突出,可总是融入不了这个集体。原因很简单,他汉语说得不利索,斗大的汉字认识不到一箩筐。
旅团委及时伸出温暖之手,组织连队理论骨干与巴特尔等225名蒙古族新战士结对帮学,一边教汉字、一边教理论,不到两年时间,这些战士不仅掌握常用汉字,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巴特尔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学到的理论知识,向牧民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成为小有名气的宣传员。
近些年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该旅党委积极借助信息网络,为团员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开掘资源、拓展空间。
团员许耀刚沉迷于网络游戏,时任团委书记李兆军主动与其结成网友,为他制定心理“脱瘾”措施,使他逐步成为基层骨干,被旅评为“理论学习之星”。
从“哭鼻子”到“破纪录”
这些年,该旅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青春·使命·打赢”、“心系团旗砺精兵,火红青春献打赢”等主题活动,不断激励团员青年牢记使命职责、拼搏进取奋斗。
针对一些“80后”、“90后”战士存在“当和平兵”思想,该旅组织团员青年反复进行“军队职能是什么”、“参军入伍怎么干”大讨论,组织重温入团誓词,号召团员青年把团徽戴起来、团歌唱起来、团旗打起来,向党员发倡议、挑应战,激发团员青年履使命、尽职责的责任感,“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成为团员青年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每到课余时间,训练场、器械房、修理间处处是团员青年自我加压、刻苦训练的火热场面。
团员刘春雨是坦克二炮手。新兵下连不久,旅党委在全旅开展评选“共青团号战车战炮”活动,超负荷的训练让刘春雨吃不消,背地里常哭鼻子。
连队团支部委员们轮番上阵,耐心地引导、鼓励刘春雨,使他精神大振。此后,他刻苦强化体能训练,反复揣摩装填炮弹的动作要领。功夫不负苦心人,入伍9个月后,旅里组织专业技术比武,刘春雨以每分钟装填24发炮弹的成绩夺得第一名;入伍19个月后,刘春雨参加军区专业技术大比武,以每分钟装填28发炮弹的成绩,打破沈阳军区纪录,荣立二等功。
几年来,这个旅在比武竞赛中夺得冠军和奖牌150余个、打破训练纪录20多项,215名团员青年被旅以上单位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23人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