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3日 星期三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作者:浦解明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3日 10版)

        大学生的就业涉及千家万户,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就业、并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将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育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这个体系应该涵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

        大学根本的、首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水平大学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国家重任的优秀青年。

        能否使大学生较好的实现就业,这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寄托和希望,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那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需求、自娱自乐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放在首位。

        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程,也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大学里心性得到滋养、人格得到提升,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高尚道德情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虽然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取决于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结果,但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有效的就业指导,首先来自于积极的思想引导。引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应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旋律。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自觉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完善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组织保证。校、院领导重视、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是这一组织形式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领导重视不是套话,而是领导成员中有分管,对整个学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规划、有措施、有制度、人员落实、经费保障;职能部门是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门工作机构,要高效率地组织协调好校内部门之间、师生之间、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同时,还必须要有全校教职工的广泛参与,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参与。专业课教师在其专业领域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影响,更有着长期积累的人脉关系,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敬仰和崇拜,导致教师的引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采纳。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从新生抓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综合体现。从入学之日起,就应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使得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大学毕业后是继续国内外深造,还是选择就业或创业。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显然是必需的。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方便学生了解岗位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岗位需求信息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组织社会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面向大学生开展招聘活动,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告知学生,以使他们有所选择。

        自觉的内部改革行动

        围绕人才培养需要改革的内容有许多,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胆识与智慧来寻求突破并努力推动,切实调整高校内部各要素的运行方式,协调各功能的有效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激活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把不断的改革创新作为自觉的行动。

        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柔性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表现为分层次、多样性、实用型,学校则应按照社会需求不同,实施分类培养;分类培养会对学校现有的培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大纲、专业结构、对教师的要求、使用的教材等都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是要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建立适应产业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对专业课教材进行改革,要把那些陈旧过时、新知识含量很低的教材予以更新,随时补充学科前沿的新知识、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新知识,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始终是最新的、最前沿的,代表着产业和专业的发展趋势。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学生可以较早的进入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接受增强能力和素质的训练,确定完善自我的目标。而学校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企业、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四是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有创新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教学、培训和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服务。要选配有经验的导师,提供有科技含量的学校科研项目,建立互动交流的平台进行模拟或实战演练,在校内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