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嘀”,他的手机还在响个不停,电话是吉林、河南、辽宁、宁夏等地的老百姓打来的,可是,再也没人接听……
7月12日凌晨,手机的主人、综治协管员、65岁的农民党员王绍精那颗疲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带着“我答应到大南乡调解纠纷”的遗憾,带着来不及给江西、宁夏讲述“调解十法”的牵挂,这个“炕头上的派出所”、“不是官的官”,永别了黑土地,永别了眼巴巴盼着调解纠纷的父老乡亲。
“法”不好解决,“情”解决
遇到纠纷,群众总是说:矛盾闹到哪儿都一样,还不如到兴隆屯找老王调解,省时、省力又省钱。
2010年春节过后,长春市双阳区鹿乡村三社发生了因十几年机动地发包不合理而引发的群体性纠纷。王绍精和其他综治协管员当天就找当事人谈话,村民王光伟抵触情绪最大。第二天早上,王光伟一推开家门时,就看到老王站在院子里。老王含笑说:“我站这儿等你两个小时了!你今天要是还不和我谈,我就不回去。”王光伟沉默了,打开房门把老王让进了屋。
一连十多天,老王说情、讲理、谈法,挨个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耐心劝解。乡亲们终于想通了,抢种的收回,多种的退回;老王发明的嫁接调解法、灌溉调解法等“调解十法”全用上了……一起闹了十几年、而且即将发生的群体上访就这样化解了。
提起老王的家乡鹿乡村兴隆屯,乡亲们还记得:原先这里叫穷棒子沟,硬是被老王跑村镇、跑民政,把名字改成了“兴隆屯”。从那时起,“王绍精”的名字不胫而走:几年来,政法委的同志记得,老王多少次给乡亲们运用“调解十法”化解矛盾;派出所同志记得,多少次在老王家的炕头用情逗笑了纠纷双方;医生们记得,老王病刚好点儿,就拔掉针头,忙给乡亲调解纠纷去了;村民王永宝记得,家刚失火,老王把仅有的300元吃药钱塞到他手中……
“我应该为党做什么”
老王喜欢问自己:“我应该为党做什么?”他用坚持不懈的一贯作为,大写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兴隆屯的乡亲说,吉林省“平安之声”村民联防互助网工程竣工后,专门开通了普法专栏,请老王录制、滚动播出,栏目就叫“老王说事”,老王临终前已经录制了五期,播出效果很好。
多少次,老王用“平安之声”大喇叭宣讲党的好政策,还号召村民捐款帮助困难的乡亲。屯里来了陌生人,老王主动上前盘查,还不忘给家家户户提个醒,告诉大家“注意把自己的东西看管好,别丢了。”
2010年3月4日,中央综治办通知王绍精5日赶到北京,参加央视“两会”专题报道《我建议》。由于时间紧,火车票飞机票已买不到,区综治办只好开车连夜送他赴京。雪天车辆行驶十分艰难、危险,老王当时病又发作,准备让他在服务区住下,但老王说:“咱还是克服点困难往前走吧。”冒着大雪,他们连夜赶到北京,完成了节目录制工作。
向王绍精学什么
双阳区政法委书记任志和说,王绍精不为名、不为利、不为钱、不为权,只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老王去世后,人们都在热议“向王绍精学什么”这个话题,乡亲们回忆起许多往事:2008年1月初,兴隆屯的乡亲们看到了招聘“综治协管员”的布告,大家异口同声地推举老王。老王的家人不同意。可老王说,乡亲们信得过咱,咱就干,总得有人干这差事不是!
综治协管员每年只发象征性的500元补助,王绍精一年打电话调解纠纷就花了700多元,这还不算骑摩托车巡逻和外出调解矛盾的燃油费;王绍精当综治协管员两年多,成功调解50多起有影响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老王带病在全国各地讲课,介绍综治民事调解经验30余场次,听课人数20余万人,从没要过一分钱报酬和路费。
吉林省政法委副书记姜德志说,王绍精同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淳朴农民的博大情怀,一个普通党员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深层思考:在转型期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群众身边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赋予他们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政治责任,社会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