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3日 星期三

    科协年会上专家“把脉会诊”——

    如何用中国智慧破解“城市病”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胡其峰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3日 05版)
    远大拟建世界第二高楼“空中城市”,旨在回归建筑本质,建造一座普通人买得起、用得起并有助于减少交通能耗和环境污染的“竖向城市”,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近办公、学习、生活。图为“空中城市”效果图。 新华社记者 张明摄

        城市发展是一个令人振奋与鼓舞、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作为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一个重要议程,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联合承办的“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今天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重点科研院所、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让城市和谐地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把脉会诊”,寻求良方。

        破解“城市病”须联合“会诊”

        城市代表着人口与财富的聚集、文化与科技的发达,扮演着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的角色,是区域发展的引擎。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风险与不和谐。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向记者历数了当前“城市病”的种种特征:拥堵的交通消耗了我们太多时间;环境污染导致了人体健康问题;资源消耗巨大,直接引发了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城市系统的脆弱使它弱不禁风,一两个小时的暴雨就能让城市瘫痪;山区城市更是潜伏着巨大风险,舟曲一场泥石流瞬间夺走了1765个鲜活的生命;失地农民的无奈和拆迁户的抗争成了社会关注的不和谐音符……

        凡此种种,表明当前的“城市病”不只是一个单一的病种,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症候群,光靠一把听诊器已难治好它。于是,破解“城市病”也就成为了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类专家联合“会诊”。

        崔鹏认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和谐地建设城市已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这一问题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进行合作,需要知识的交叉。“这个研讨会,就是城市科学家和地理科学家一起,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经验成果的交流,应该能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地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崔鹏说。

        “两型城市”拒绝高碳

        当前,自然资源缩减、环境压力增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关键。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祥娟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约束、水资源约束、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约束、能源消耗约束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她举例说,苏州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土地资源持续下降,2008年底全市的耕地比1990年减少了38.7%;太湖水质在20世纪80年代属于Ⅱ类,到2008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苏州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02年的3378亿标立方到2008年的5904.7亿标立方,增长了75%。

        “这些都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她提出,苏州要走建设“两型城市”的道路,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同时,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致力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强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城市要和谐发展,还要做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黄蕊对城市碳排放趋势进行了研究。根据她对上海2006—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发现,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降幅达10个百分点;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增幅达10个百分点。“这表明,庞大的城市汽车拥有量不仅对上海碳排放构成压力,也对上海中心城区空气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交通运输应成为上海减排的重要内容。”她预计,上海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都将出现在2037年。

        “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但体现在总量大,而且还体现在区域差异性。”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刘庆告诉记者,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始终占据了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导地位。2000—2007年8年间,东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17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东部是工业和城市高度集中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他说。

        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专家学者们认为,当前,应保障城市的发展与其所依附的资源环境相适应。刘庆认为,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实现对碳排放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通过采取适当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等策,鼓励先进节能技术推广,提高能源效率。

        探寻城市和谐的“文化因子”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能再走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应构建更加智慧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们提出,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决定着我国能不能成功地由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由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丁小珊对记者说,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68%,城市化率每年增长1%。就意味着数以千万农民要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就需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优化、空间资源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生态城市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朱开群表示,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创建一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其成熟程度决定着生态城市发展的质量。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新的文化观,培养人们理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自觉和文化修养,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扎根。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博士尹发能认为,作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还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态城市还应有精神体现,即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等。”他因而提出,城市要和谐发展,需要探寻内在的“文化因子”,除了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发展,还应注重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

        (本报福州11月2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